“咱们谈到35、6元就行,保32元。”
“要带个计算器进去吗?”“你拉个车得了……”
“你也来啦?”“来看看,我们是明天上午。”
11月17日一早,在创新药企代表们零星的笑声中,2023年国家医保谈判正式拉开帷幕。不同以往,今年的国谈地点转移到了北京东北角,温榆河畔的全国总工会国际交流中心,为期4天。
今年的谈判现场,“几家欢喜几家愁”的分化现象依旧明显:有代表笑意难掩,表示谈得“很好”、“能进”。不及预期的情况同样存在,有首批完成谈判出场的药企代表称降价“比预期低”,也有企业直言“谈判是最煎熬的”。
2023年国家医保谈判现场
此外,36氪了解到,近期外界传言的国家医保局将对上市早期阶段的创新药采取相对宽松管理的利好信号存在一定程度误读。国家医保的出发点是保基本,减轻参保患者的就医负担,想拿到“入场券”,合理的降价幅度仍是首要条件。
据悉,今年通过形式审查的药物数量再创新高,达到了386种,其中目录外产品222个;经后续药物经济学、临床效果等专家组审核后,共168个药品进入谈判竞价环节。
从数据上来看,去年7月1日到今年6月30日间新获批上市的35个国产创新药中,有30个通过了形式审查,除恒瑞医药、贝达药业等少数几家传统药企外,大部分都来自Biotech,如再鼎医药、云顶新药、北海康成。可见,医保仍在被国产创新药视为重要的市场铺货渠道。
具体到品种上,除PD-1、CAR-T、BTK,及高值罕见病药物等常规的重点品种之外,阿斯利康/第一三共的ADC重磅药品德曲妥珠单抗(DS-8201)首次参与谈判、诺和诺德的GLP-1药物司美格鲁肽续约等,都为今年的国谈大考增加了不少看点。
至少20家企业谈判,诺华重磅哮喘药谈判
17日上午不到8点,候场会议室外就三三两两聚集了一部分企业代表,气氛并不算紧张,红西装、红羽绒服、红围巾、红文件夹...象征喜气的红色装扮今年依旧零零散散地出现在人群中。
9点,国家医保局工作人员正式开始“叫号”,核对身份证信息后可参与谈判。每家企业允许3名代表入场,谈判不允许携带书包等个人物品,计算器和纸笔由医保局提供,可协调携带1到2台手机,用于报价时和公司交流。
2023国家医保谈判候场会议室,被叫号后才能随工作人员前往谈判室
据36氪不完全统计,截止上午12点,参与谈判的企业包括丽珠集团、泰德制药、轩竹生物、北京诺华、合肥亿帆医药、九典制药等;下午,部分传统药企陆续现身,如正大天晴、齐鲁制药、扬子江等。此外,今日参与谈判的品种还包括健康元、成都贝特制药、南京华盖制药等。
从品种上来看,和往年一样,谈判首日的产品以常规产品为主,如江西亿友的呼吸系统疾病治疗药物盐酸溴己新。从形式审查目录来看,亿友的盐酸溴己新颗粒和口服溶液两个剂型均在列。米内网数据显示,2021年时中国公立医疗机构终端的溴己新市场规模已超过14亿元,在咳嗽和感冒化药通用名药品排名中排位第三。
不过,现场也不乏一些创新产品出现。上午10点10分,北京诺华被“叫号”,谈判产品注射用奥马珠单抗为到期续约产品,是全球及国内首个治疗哮喘的靶向生物制剂,也是诺华当前的核心产品之一,2022年度销售额达到36.8亿美元,上市以来累计销售额超过300亿美元。值得一提的是,诺华原研药的首个国产生物类似药,迈博药业今年5月获批上市的注射用奥马珠单抗α也通过了形式审查。两款产品的“交锋”战如何,可能要看各家企业展现出的诚意。
毕竟,坐在谈判桌前,“看的不全是谈判的能力,底价已经定了。”有结束谈判的企业人士评价。
“已经定了”的价格指的其实就是国家医保局每年给出的谈判底价,也就是俗称的“信封价”。这是国家医保局基于药物经济学组和医保基金测算结果两方面考虑后得出的价格,谈判时,每家企业拥有两轮报价机会,如果报价能够落到“信封价”的115%以下,也就是不高于这一价格的15%,也就意味着有机会成功。
17日谈判现场,有企业代表在现场复盘谈判结果时提到:第一次超出了国家医保局的预期,第二次报价后才落入到这一范围之内。
下午4点半左右,谈判人员开始陆续离场;5点左右,候场会议室已不见药企代表的身影。2023年国家医保谈判首日的结束时间,来得比大家预期中早了不少。
部分利好创新药信号系误读,有企业称“比预期低”
今年的国谈,可能不如外界此前预料得那么“宽松”。
医保目录常态化调整工作启动以来,过去6年国谈药的平均降幅维持在55%左右。今年年中,目录调整工作启动以来,“续约规则放宽”、“对上市早期阶段的创新药采取相对宽松管理”等信号,一度引发市场对创新药谈判“降价尺度”放宽的猜测。
历年国家医保谈判情况
11月初,在一场行业大会上,国家医保局医药价格和招标采购司副司长翁林佳发表《构建医药价格治理新格局 共同成就高质量的医药创新》主题演讲称,国家医保局正在调整创新药的定价政策,在《新冠治疗药品价格形成指引》基础上,对创新药上市早期阶段的价格采取相对宽松的管理。
该表述随即被理解为,医保可能会允许创新药在上市初期享有较高定价;而进入中期的新药产品,更期待其有大幅度的降价以增加可及性。受此影响,创新药板块的股价在11月初一度拉升。
不过,36氪从接近国家医保局的行业人士处了解到:市场对该说法的理解存在一定误读,主要因为新冠药的定价支付存在很强的特殊性。细究来看,君实生物、先声药业获批新冠药定价在仅考虑生产等成本的情况下,毛利率约50%;不计算研发费用的情况下,两家的费用率达到34%、23%。若扣除期间费用、再计入研发费用(分别是8.8亿元、5亿元),利润水平可谓并不乐观,与真正意义上创新药的收益预期存在很大差距。另外,2022年医保对新冠药采取“临时纳入”的管理方式,且相关产品今年相继又一次主动降价。
这意味着,政策方对医保目录内创新药定价的严格要求或仍将继续。对于创新药来说,不进医保时的定价自然不做限制;但如果想进医保,仍然要遵循医保的降价规则。
17日的谈判现场,部分代表反馈的“价格比预期低”、“谈判是最煎熬的”,侧面印证着这一结论。
今年的国谈,友好的其实是目录内续约品种,尤其是简易续约规则。这是国家医保局去年时新推出的一项政策,主要针对当年12月到期,且协议期内医保报销情况没有超过预估值的200%的产品,无论是否准备调整支付比例,都需要进一步降价,不过最终医保支付标准的调整比例有所不同。
按照安信证券测算,本次,若不调整支付范围,目录内到期采取简易续约的药品产生的降幅在0-11%之间;即使调整支付范围,这一比例也维持在20%以内。两种情况均低于去年的25%。
此外,对于今年12月底到期,且已被纳入国家医保目录4年及以上的品种,支付标准下调比例均在上述计算值的基础上减半,则不调整和调整目录的品种对应最大降幅分别为6%和10%左右。
对此,国家医保局的解释是,药品从上市到销售达到顶峰的时间一般为8-10年,国谈启动逐年调整之后,几乎可以在创新药上市当年就将其纳入国家医保目录。“4年降幅减半”的做法有助于“稳定企业预期,减轻后期降价压力,减少续约失败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