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出游市场将井喷 出境游恢复仍需时日

来源 |《财经》新媒体 作者 | 撰稿人 舒志娟 王婧雅 | 文 编辑 | 高素英  

2023年09月29日 10:57  

本文2223字,约3分钟

“中秋+国庆”的8天加长版黄金周正式拉开序幕,旅游消费市场热度快速攀升。中国国铁集团预测,今年“双节”期间日均发送旅客1.58亿人次,较2019年同期增长14.73%;民航局预计将有2100万余名旅客乘机出行。这是个什么概念呢?相当于在8天时间里,让欧洲、大洋洲、南美洲的总人口都搬一次家。

值得关注的是,除了与出游量攀升,人们的旅游方式也发生了改变。“盖章式旅游”、“为一场演唱会奔赴一座城”等度假兴起,让旅游方式加速从观光游向体验游转变,同时成为拉动旅游增长的显著动力。

游客的消费行为发生变化对于旅游机构而言既是机遇,也是一场大考,如何持续保持创新力考验着一线从业者的功力。尤其是随着境外目的地持续扩容,此前疫情的影响导致海外目的地服务能力大幅下滑、人才流失、分销渠道几乎清零,而在复苏后,成本上涨、缺乏境外地接资源、航司运力未恢复等难题亟待解决。

旅游市场加快复苏  深度体验游成热门选择

中秋、十一双节叠加组成了八天超长假期,外出旅游成为了不少人度假选择,在假期前夕,高速公路拥堵、火车候车大厅人头攒动等话题一度火爆社交媒体。

据携程发布数据显示,9月29日,“十一”假期首日,旅游订单同比去年“十一”首日增长2.8倍,相较今年“五一”首日增长20%。自驾游出行的增多进一步加剧“十一”假期首日拥堵,租车自驾游订单同比去年“十一”首日增长近2倍,较2019年“十一”首日增长1.6倍。

旅游行业加速复苏的同时,游客的观念也在逐渐改变,更多的人愿意为高品质服务、深度体验的个性化旅游买单。

在旅游玩法上,各大目的地兴起“盖章式旅游”取代了传统的拍照打卡,成为年轻人旅途打卡的新玩法。年轻游客在旅行过程中,需要亲自到访景区或特色地方,并在指定的盖章处盖上印章。目的地通过举办章印集换活动、以及章印挑战赛等,增加游客参与度并提高出游的乐趣。

从需求侧看,随着人们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的多元化,激发游客出游的触点越来越小,美食、音乐节、赛事等都可能促成“说走就走”的旅行。

十一期间,因为南阳迷笛音乐节,众多年轻人和乐队粉丝将南阳作为十一出游首选,由此带来的是南阳“十一”整体订单预订量同比暴增11倍,较2019年同期也有两位数以上的增长。舞蹈诗剧《只此青绿》将于十一期间在成都城市音乐厅上演,由此带动附近酒店订单同比增长近7倍。

同程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张明阳指出,“盖章式旅游”成年轻游客出行新风潮。年轻游客在旅行过程中,特意收集各个景点或特色地方的印章,这种亲身参与的过程促进了旅行者对于景点的多样性和探索意愿,有助于发现更多的隐藏景点和目的地的特色旅游体验。

携程相关人士表示,伴随旅游复苏,从供给侧到需求侧都在发生变化。要想更好地满足大众日益升级的消费需求,必须不断创新升级,通过提高产品品质和服务,实现更加长远的发展。

境外目的地持续扩容  出境游恢复仍需时日

国内游全面复苏的同时境外游也成为了人们在双节假期的另一重要选择。随着出境团队游国家扩展至138个,多家机构预测今年“十一”将成为出境游市场的“试金石”。

来自携程数据显示,“十一”假期首日出境订单较今年“五一”增长54%,较去年“十一”首日增长11倍。其中,泰国出境游订单较去年“十一”首日增长超28倍,已基本恢复至2019年同期水平。

在众信旅游方面看来,“十一”前夕多国免签政策的发布,将进一步促进出境游市场复苏。其中,泰国复苏态势最为明显。随着第三批旅游目的地开放,出境游的距离也在由“4小时飞行圈”逐渐向外扩展。

靠谱旅业CEO张致宁认为,从供给端来看,第三批中国公民出境团队游目的地名单的公布,相当于为旅行社经营出境团队游,拓宽了空间,减少了障碍,为布局国庆出境游市场留出了相对充分的准备时间;从需求侧来看,为游客选择出境团队游产品,增加了更多的选择,为出境游市场的进一步复苏,起到了关键的推动作用。

不过,市场普遍认为,出境游彻底恢复仍需要一定时间。

张致宁指出,一方面,出境航班运力仍在有序恢复中,航班供给不足、价格居高不下直接影响游客的出游决策;另一方面,在过去的3年时间里,海外中文地接服务体系受到严重冲击,供应链和接待服务体系的恢复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空间。

周鸣岐表示,目前出境游市场恢复到2019年的30%,随着境外目的地持续扩容,将会小幅带动出境游市场。但是,跨国旅游各项渠道尚在重新建立期,航班不足、机票偏贵,恢复到2019年水平需要较多时间。

“出境游市场的火爆考验的是海外目的地的服务承接能力,此前疫情的影响导致出境游的服务能力大幅下滑。”携程相关负责人表示,即将到来的“十一”长假是对出境目的地的一次大考,服务能否让中国旅客满意,将直接影响到目的地对中国旅客的长期吸引能力,服务能力将成为目的地重新洗牌的一个关键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