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如何赋能可持续发展?15位青年交出答卷

文|财经E法 杨柳 特约撰稿 郭思嘉 编辑 | 郭丽琴  

2023年09月20日 22:26  

本文1606字,约2分钟

9月20日,2023成都NexTus可持续发展青年创新日活动上,15位40岁以下青年围绕月球空间天气预报、仿人化机器人技术、AIGC变革文娱产业、数据驱动生态环境监管等话题,分享了相关前沿技术进展和创新成果。

(成都NexTus可持续发展青年创新日现场,活动方供图)

作为2023成都全球创新创业交易会期间的旗舰活动,NexTus可持续发展青年创新日是成都市为青年科研和创新创业者搭建的交流合作平台,旨在以青年为桥梁纽带,促进前沿科技和社会经济交叉融合、协同发展,为落实全球发展倡议和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目标助力。

本次青年创新日响应习近平总书记7月赴四川考察时提出的“希望四川‘在推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上同时发力,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上精准发力……’”重要指示,以“联结与生成可持续未来”为主题,聚焦卫星互联网、人工智能、机器人等数字科技在经济适用的清洁能源、体面工作和经济增长、产业创新和基础设施、负责任消费和生产等方面的应用和探索。

如何看见世界的?又要如何帮助机器看见世界?北京大学计算机学院博雅博士后郑雅菁在《类脑视觉编码模型与超高速应用研究》的分享中,对低功耗、低延迟、性能稳定的类脑视觉计算进行了介绍,并讲解了脉冲视觉算法体系在自动驾驶、无人机等领域的应用。

月球上的天气是怎样的?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副研究员谢良海指出,与地球不同,月球没有大气层和磁场保护,其空间环境异常恶劣。借助月球微磁层全球模拟、月球局部沙尘暴模拟等研究,可实现月球空间环境的全球预报,更好地为未来月球探测任务保驾护航。

受益于计算机视觉和人工智能技术等的推动,工业机器人的灵活度有了显著提升。据上海非夕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下称“非夕”)副总裁、中国区首席运营官胡晓平介绍,其公司研发的仿人化机器人技术,极大解决了机器人应用场景内存在的机械有余而柔性不足的情况。非夕推出七轴自适应机器人,凭借七个自由度和内置的高精度力矩传感器,可以做到像人一般的灵巧和灵敏,即使在复杂环境中,也能完成多种生产环节常见的组装和测试任务。据悉,非夕仿人化的自适应机器人已经在包括制造业、农业、医疗等重点领域中被大量应用。

青年创新日活动上,中国科学院院士郭华东、北京大学经济学家林毅夫、科幻作家刘慈欣和百川智能CEO王小川,以活动召集人的身份发来寄语。

其中林毅夫提到:“希望青年朋友们在了解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所面临的挑战和问题的同时,关注潜力与机遇;抓住机遇,主动创造更多的资源和条件来解决存在的问题,就会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不少成都本地高中学生到场观摩。已保送清华大学计算机系的成都七中2022级9班(创新实验班)学生李劲逸说,见识了很多很前沿很新颖的想法,嘉宾的分享极大地开拓了视野,为进入大学进行专业选择提供了参考。

“看了那么多高科技的玩意儿,如果我想成为他们一份子,现在就应该有更多的学术积累,更扎实的基础。”获得第二十届四川省青少年工程技术挑战赛冠军的成都石室中学高2026届6班学生毛彦景表示,他以后想投身芯片研发行业,帮助中国摆脱其他国家实施的一些技术封锁。

本届青年创新日由成都市人民政府主办,成都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成都市经信局市新经济委、共青团成都市委承办。可持续发展大数据国际研究中心(CBAS)、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投资和促进办公室(中国·北京)、世界青年科学家π社区、新经济发展研究院iNED为本次活动提供创新支持。

活动方表示,希望NexTus可持续发展青年创新日成为一个起点,为营造“城市对青年更友好,青年在城市更有为”的成都城市生态出一份力,让城市对青年更友好,让青年在城市更有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