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化塑行业产品具有大宗商品属性,但传统银行无法打破行业边界办理产业用户的融资需求。另一方面,多数中小企业融资机会匮乏,主要通过小额贷款公司等寻找贷款,不能解决根本性问题。”邢台金塑塑料包装有限公司(下称“邢台金塑”)总经理李占敏如是称。
不过,随着数字人民币与供应链金融业务相结合,这一问题将得到有效解决。9月2日,在2023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首日,京东科技联合中国工商银行,发布基于数字人民币智能合约的可编程供应链金融全链路解决方案,破解了产业链上下游的中小微企业,在融资过程中的身份核验与风险识别、信用担保等问题,提高了融资效率与安全性。
在今年服贸会前夕,邢台金塑在开通数字人民币对公钱包申请、提交采购融资审核的当天,就快速地获得了一笔29万元的融资金额,并定向支付给了其上游企业四联创业集团,采购了生产所需的33吨橡塑原材料。李占敏不禁感叹道,“没想到用数字人民币的新方式来融资这么快。”
在传统供应链金融模式中,银行等金融机构对企业的资信审核、放款周期一般需要一周左右,企业还需到银行网点线下开立实体账户,流程繁琐,效率较低,无法有效满足企业短平快的资金需求,尤其是原料价格快速上涨时的资金需求,操作成本较高,效率低下。
而该解决方案的诞生,使得全国各地更多像邢台金塑一样的产业链下游中小微企业,化解了融资难题。通过智能合约模式,提前约定好关于借还款周期及息费预设、资金定向支付等条款,所有的执行都自动写入,与资金的收付行为互相控制,形成智能的受控模式。这样一来,融资效率不仅得到了提升,也降低了企业的运营综合成本。
为实现这套供应链金融解决方案落地,京东推出了可编程京东供应链金融科技平台。如果一个小微企业从上游的核心企业采购时需要融资,只需要选定该订单,在弹出的融资申请界面勾选还款期限,即可一键申请,平台将会自动生成一份智能合约。
在这背后,是京东技术的不断创新。一方面,通过京东的AIGC大模型,可以帮助企业提升智能合约的可编程性;另一方面,京东有全链路的供应链金融上下游业务,比如上游企业的信用流转、保理融资等产品,下游企业的采购融资、动产融资等,这为数字人民币基于智能合约,深入发展供应链金融提供了支持。
值得注意的是,京东自2020年12月接入数字人民币试点以来,截至目前,在京东使用数字人民币的用户近1500万人,开设钱包数近2000万个,交易金额累计超30亿元,年复合增长超100%。
随着试点不断推进,数字人民币在线上的使用场景将得到更大突破。不过,京东集团副总裁、京东科技金融科技事业部总裁李波指出,要想真正推动数字人民币智能在供应链金融领域的纵深发展,产业侧、科技侧、以及金融机构三者之间仍需进行持续探索。
在他看来,如何从上游业务延展到下游业务,让智能合约真正贯通整个产业链,在更全局的维度发挥价值,以及如何将智能合约真正深入到产业链末端的更多中小微企业,用数字人民币真正践行普惠金融?这些难点的突破,将形成产业、科技、金融这三者的良性循环,才能最大范围地发挥出数字化融合生态的发展价值。
(《财经》新媒体综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