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份国有大行半年报出炉。8月23日晚,建设银行(股票代码:601939.SH,00939.HK;下称“建行”)2023年上半年经营业绩揭晓。总体来看,盈利水平小幅上涨,但息差持续承压。
针对上半年整体经营情况及市场关切,8月24日,建行在北京、香港两地同步召开2023年中期业绩发布会,高管层逐一进行回应。
中报显示,截至上半年末,建行资产总额达到38.25万亿元,同比增长10.56%。上半年,建行实现营业收入4002.55亿元,同比下降0.59%;实现净利润1672.95亿元,同比增长3.12%;不良贷款率1.37%,拨备覆盖率244.48%。
就息差表现来看,建行上半年净利息收益率(NIM)跌破1.8%降至1.79%,较去年末下滑23个基点,同比下降30个基点。此外,净利差也同比下降30个基点至1.60%。
对于净息差和净利差的下降,建行在财报中提到,受LPR(贷款市场报价利率)下调等因素影响,贷款收益率下降;债券投资收益率因市场利率整体走低下行;存款受市场竞争加剧和结构变化等因素影响,付息水平高于上年同期。
建行首席财务官生柳荣在业绩会上进一步指出,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下调引导贷款利率下行,对各家银行都有一定压力。从建行来看,贷款重定价主要集中在上半年特别是1月,因此下半年LPR下行的影响会相对小一些。初步测算,LPR下行和存款利率下行的影响能大致抵消。
存款方面,生柳荣表示,挂牌利率下调确实会对2023年产生一定影响,但更大的影响会体现在2024年;考虑到存款定期化趋势,总体来看,实际的存款付息率下降和挂牌利率下降幅度不完全一致,可能会小于挂牌利率的下降幅度。
7月14日,中国人民银行(下称“央行”)货币政策司司长邹澜在国务院新闻办发布会上表示,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央行支持和鼓励商业银行与借款人自主协商变更合同约定,或者是新发放贷款置换原来的存量贷款。市场关注,后续存量按揭贷款利率将如何调整,以及对息差会有怎样的影响。
“目前监管部门还没出台相关细则,各家银行也在沟通,所以现在要测算对银行的影响还有一定难度,但总体上会对NIM造成一定下行压力。”生柳荣认为。
此前,央行在《2023年第二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指出,商业银行维持稳健经营、防范金融风险,需保持合理利润和净息差水平,这样也有利于增强商业银行支持实体经济的可持续性。
“从上述表述来看,政策导向实际上是希望商业银行的净息差能够保持相对稳定的态势。从我们自身的努力来看,也希望在净息差方面能够采取一些措施,至少使其下滑幅度能放缓一些。”生柳荣说。
去年以来,提前还贷潮频频登上微博热搜。提及今年上半年的提前还贷情况,建行副行长李运表示,“我们也观察到近几个月新受理的提前还款需求总体上已经趋于稳定,相比4月份的峰值下降了不少。未来建行将继续做好相关服务,同时多措并举,推动零售信贷的高质量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就个人住房贷款业务而言,上半年建行个人住房贷款规模出现收缩。截至今年6月末,该行个人住房贷款金额为64067.05亿元,较上年末下降729.04亿元,占比也从上年末的30.57%降至27.70%。
“从上半年情况来看,我行新发放的按揭贷款预计仍然是同业领先的。接下来一方面继续挖掘新的住房租赁的优势,另一方面继续保持在按揭服务方面的传统优势。”建行副行长李运强调。
李运进一步指出,建行会继续支持刚性和改善性的住房需求,发挥过往在个人按揭方面的服务特色,大力推进二手房的带押过户和商贷公积金贷款组合贷、“一本合同、一套手续”等业务模式的创新;同时也将加强与重点的优质房企、优质中介机构的战略合作与系统直联,提高客户的办贷体验。
此外,对于市场关注的房企融资等问题,建行副行长崔勇表示,“我们在满足房企的合理融资需求,特别是在防范化解市场风险的同时,一直坚持对优质房企不断加大融资支持力度,同时也维护房地产市场稳健、健康发展。”
据悉,在“金融16条”相关政策发布后,建行开展了如下几方面工作:首先,第一时间进行落实。通过存量债务的展期和调整,对贷款方案进行优化,稳妥化解了存量房地产的市场风险。其次,落实优质房企改善资产负债表的计划。再者,深入开展新金融实践活动,提升金融产品服务的含金量。最后,按照市场化、法治化、专业化的原则,积极配合地方政府做好保交楼、保民生工作。
崔勇透露,目前来看,复工率按照住建部的统计已经达到100%,建行内部好的楼盘整体复工进展比较顺利。后续还需各方共同努力,一边关注,一边逐项推动,总体上目前质量非常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