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办公平台商业化提速。8月22日,钉钉在2023生态大会上宣布,截止目前,钉钉已有17条产品线、55个场景接入大模型。同时,钉钉也公布大模型落地应用场景的商业化方案,在专业版年费9800元基础上,增加1至2万元即可获得一定的大模型调用额度次数。
事实上,除钉钉外,企业微信、飞书等协同办公平台也在加快商业化变现。前不久,免费了7年的企业微信宣布,加好友要按“人头数”收费。根据规则,即超过免费额2000人后,按照不同梯度收费,500元/年至10万元/年;今年2月底,飞书公布了新的收费标准,如果不付费,飞书文档的存储空间会从50G变10G,聊天记录的储存从永久免费变为180天。
协同办公平台商业化的背后是规模效应和服务能力的叠加。据亿欧智库的市场研究报告,中国数字办公行业在近几年保持了较为稳定的规模增长。2022年中国数字化办公市场规模达到了973.89亿元,2023年市场预计将突破千亿元的大关。
不过,SAAS工具变现并不容易。一方面,国内B端市场的付费习惯仍在培育阶段,而且各个平台的产品功能雷同、边界模糊,同质化现象严重;另一方面,在实际业务落地时,每个企业面临的业务问题个性化很强,即便是对于同一个行业的企业来说,企业之间的组织结构、供应链复杂度、业务风险控制能力、数字化技术水平均不同,这些变量都会影响到最终的软件产品形态。
那么,钉钉公布大模型应用场景定价的底气何在?钉钉总裁叶军指出,过去一年,钉钉逐渐摸索出可持续的商业化路径,即“PLG+SLG(即平台化产品力+生态开放)”模式来破解企业面临的定制化、获客难、数据孤岛以及SaaS软件使用频次低等痛点。
具体而言,利用平台化产品力帮助企业客户低成本解决定制化需求,并且利用生态开放带动整个to B产业链。不仅如此,钉钉还将构建SaaS服务的底层价值,推动生态向前纵深形成正循环的商业关系。
事实上,去年3月,钉钉在2022年生态大会上宣布全面开放生态,提出出“PaaS First Partner First”战略,即PaaS化优先。PaaS化指的是,钉钉只做基础能力和基础产品,并将这些能力和产品作为底座开放给生态。
仅仅一年后,钉钉已经宣布开放智能化底座AI PaaS。据介绍,目前钉钉已有17条产品线、55个场景全面接入大模型,完成了之智能化改造。通过下接大模型,上连用户需求,钉钉解决了传统大模型行性价比低、可靠性差、易用性的问题。
同时,钉钉将AI PaaS(智能化底座)开放给生态伙伴,满足不同用户需求。目前,钉钉正在与多家生态伙伴合作,包括1号直聘、有成CRM、易鲸云、i人事、酷学院、经营大脑winplan等,探索数字员工的应用。
其中,与1号直聘合作的数字员工“招聘专员(1 号招招)”在现场展示中引人眼球。通过自然语言,数字招聘专员就可以协助企业的HR撰写招聘启事、发布到各大招聘网站、收集简历、筛选简历并安排面试。
钉钉还延展到了点餐场景——钉钉与饿了么合作推出了智能化方案“快乐拼”,用户可以在群聊中使用自然语言进行点餐和拼单,一键完成付款。而“AI 小助教”则专为教育行业设计,能够智能批改作业、整理学情数据,生成备课建议和课程讲义等。
截至今年3月31日,钉钉已有5000多家生态伙伴,包括独立软件开发商(ISV)、咨询生态、销售及交付服务商以及硬件生态厂商。与此同时,钉钉软件付费企业数达10万家,其中,小微企业占比58%,中型企业占比30%,大型企业占比12%;钉钉付费DAU超过2300万。
在叶军看来,大模型要从“玩具”变成生产力工具,必须进入应用场景。不过,首先要解决模型输入和输出的可靠性问题,而AI PaaS则可以解决大模型的数据安全问题、性能问题,让大模型进入企业上下文场景,降低大模型的不确定性,降低开发运维的门槛,帮助企业数据与大模型建立联系,让大模型能力真正为工作所用。
在业内看来,钉钉通过开放AI PaaS和公布智能化商业定价体系,促使钉钉进一步降低了智能化应用的门槛,解决生态伙伴“用得上”和“用得起”大模型的问题。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发展,新的商业模式和机会也有可能出现,从而推动商业战略的实施和增长目标的实现。
(《财经》新媒体综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