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汤臣倍健、广宇发展、中国海防等之后,8月9日,华夏幸福、联合水务、英飞拓分别披露了购买董监高责任险(下称“董责险”)的计划。据《财经》新媒体记者统计,计划年投入保费最高的为*ST围海和华夏幸福,均超100万元,保单限额最常选择的是5000万元至1亿元。
目前,多数公司购买董责险议案已获董事会或监事会表决通过,将于近期提交股东大会审议。华夏幸福品牌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仍处于公司内部决策购买董责险阶段,最终需要等股东大会批准后,由股东大会授权经营层选择确定保险公司及保费等,且并不确定是否会向该公司大股东平安购买。
近年来,董责险投保热度持续升温。据央视财经及机构数据显示,相较此前多年为个位、两位数,2020年至2022年发布拟购买董责险的公告信息的A股上市公司分别有119家、248家,337家,2023年上半年已超200家。
在业内人士称,导致董责险升温的原因在于,2020年3月开始实施的新证券法及其司法解释引进了代表人诉讼制度,还大幅提高了罚则,董监高和上市公司的风险跟以前相比呈几何级数放大。另外,近几年一批有影响、判决金额巨大的证券虚假陈述案件审理,这在客观上推动独立董事和公司管理层向上市公司提出投保需求。
此外,今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制度改革的意见》指出,鼓励上市公司为独立董事投保董事责任保险,并支持保险公司发展相关责任保险。中国证监会发布的《上市公司独立董事管理办法》将于今年9月4日正式实施,其中提及上市公司可以建立独立董事责任保险制度,降低 独立董事正常履行职责可能引致的风险。
某机构保险市场研究员王桂锋告诉《财经》新媒体记者,上市公司一旦看到购买董责险获赔案例越多,就越有购买的需求。当然,赔付案例的增多,也会使董责险的保费水涨船高。
那么,董责险的保障范围是什么,购买后能否“一劳永逸”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
根据保险机构或代理机构官网宣传内容可见,董责险是一种保障公司以及公司董事、监事及高级职员个人财务风险的保险。当被保险的“董监高”在履行公司管理职责时,因工作疏忽、不当行为被追究责任时,保险公司根据保险合同约定负责赔偿,降低公司运营风险。
值得一提的是,除在职高管外,英飞拓还将投保范围扩大至离职和未来任命的董监高,以及公司现有、新成立或收购子公司担任的董监高,涉及范围较广。
“董责险不仅可以保障董监高个人在履职过程中的不当行为造成的第三者损失,也可以保障上市公司由于信息披露、不当陈述的问题造成的中小投资者的索赔。”中国太保产险总经理助理李超介绍称,不过,财务造假、虚假交易等故意违法行为,董责险不予保障,另外保险公司也不会接受所有上市公司的投保。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披露拟购买董责险的上市公司中,有个别存在债务逾期、诉讼增多的情况,以及因公司涉嫌信披违规被证监会调查、存退市风险等。由于保险企业会进行风险评估,若投保成功,是否说明这些企业运转良好,短期不会发生风险?
王桂锋告诉记者,存在各类风险的上市公司投保成功并不代表短期内公司不会发生风险,比如违反法律法规,肯定不在保险责任范围内。但是购买董责险,因为有保险公司的监督与参与,上市公司治理将更加规范。
北京工商大学中国保险研究院院长王绪瑾指出,董责险并不能成为上市公司的“保险箱”。即便属于保险事故,在保险公司赔付后,如果再投保,续保保费会增加,且对上市公司声誉、甚至职业生涯也会构成影响,重则涉及到刑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