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型」基金经理张韡:在医药领域「翻石头」的人

文 | 《财经》新媒体 蒋金丽  

2023年03月20日 13:11  

本文5914字,约8分钟

从研究员到基金经理,“新手运气”的故事听过很多,张韡的版本刚好相反。

自2021年3月她担任基金经理以来,医药板块经历了长达一年半的回调。很长一段时间里,市场上充斥着悲观的声音,“很多人觉得,这个行业没戏了”。

张韡也一度迷茫,试过换条“出路”。她约过消费的调研,甚至听过裂变器的路演。折腾了一阵,还是决定遵从自己的内心,“我做研究真的是偏兴趣驱动,没法只为了选股而改变方向。”

张韡本科毕业于南京大学生物学专业,后来又申请到康奈尔大学和美国最大的肿瘤治疗中心之一——斯隆·凯特琳合办项目。她的学生生涯大多在科研中度过,于她而言,医药是专业,更是兴趣所在。

抱着这样的“科研情怀”,即便在医药无人问津的日子里,张韡始终相信,顺应自己的性格,坚持在市场中“翻石头”,也可以在投资中挣到钱。

她从没有放弃对产业趋势的密切追踪。去年3月,在公司内部的投决会上,她分享了一篇关于新冠小分子口服药的深度报告,并从中挖掘了几个港股标的,后来证明“医药在最至暗的时刻也是有牛股的”。

最近几个月,她开始被市场关注。因去年三季度提前布局了一批优质的港股医药公司,张韡参与管理的汇添富香港优势精选混合(QDII),在这轮反弹行情中业绩名列前茅。此外,她管理的汇添富健康生活一年持有、汇添富达欣混合也表现亮眼。

越来越多的渠道邀请她去路演。对于一位刚从市场低谷中走出来的基金经理,除了有些不适应,她努力让自己在平衡中保持一种疏离感。

“还是要多留时间去调研。”她说,不知道后面市场会怎么样,但希望不过多地被外界的声音影响,对行业的跟踪和研究的动作不要变形,“我自己时刻在警惕这一点”。

汇添富基金经理 张韡

对抗市场

过去一年中,张韡有两次强烈地感觉到,医药跌过头了。

一次是2022年3月。

当时市场悲观情绪蔓延,医药行业被大幅减仓。被疫情困在家的张韡没有闲着,除了每天10个左右的电话会,她还建了一组股票估值模型,用来监测药企的市值变化。

很快就有直观的数据显示,一大批港股医药公司跌破了在售现金。

她去约一家港股创新药公司做线上调研时,对方的配合程度出乎意料,不仅爽快地答应了路演时间,而且所有高管都出席了会议,数据资料也给的非常详实。

“要知道,2020年创新药最高点的时候,想约一家公司路演有多难。”这让张韡更加确信,市场对医药的反应过了头,“往往这种时候,就是行业底部翻转的信号”。

她花了两个多月时间,把港股所有指数里的标的,挨个调研了一遍,发现很多公司被大幅低估,“就是哪怕这些公司私有化,也值这个钱”。

6月,张韡开始调整汇添富香港优势精选的仓位,到9月底持仓基本定型。之后,港股在10月触底反弹。

也是在10月的暴跌中,张韡第二次觉得,医药遍地是机会。

这种对抗市场的思维,是在研究员时期就形成的。

张韡是2015年入职汇添富,成为基金经理之前的5年里,她一路从医药研究员做到医药行业研究组组长。

在那个医药机会层出的黄金时代,张韡亲历过一些惊心动魄的时刻,“经历过那个时候,所以现在心态比较淡定”。

2016年,“魏泽西事件”引发了民营医院的信誉危机。张韡跟踪的一家公司a,连续几个季度业绩不及预期,股价一直跌。

当时有卖方拿了一个excel模型给她论证,为什么这家公司到天花板了。对方给了一个特别自上而下的逻辑,判定a公司已经没有成长空间,“看起来似乎很对”。

没有被这套论证说服的张韡,又去实地跑了一圈调研。她先是把a公司能约到的医院负责人都聊了一遍,然后去询问了这家公司所在细分行业的所有竞争对手,包括没有上市的竞争对手。

同行的反馈非常一致,都向张韡表达了对a公司的欣赏,并提到了一些短期内追赶不上a的地方。

行业渗透率依然很低的情况下,张韡反而认为,在经营逆周期的时候,应该对a公司乐观一点。调研结束之后,她在公司内部给出“买入”评级。事后证明,她的判断无误,这家公司如今已经成为所在细分领域的龙头。

另一件让张韡印象深刻的事,是2018年的“疫苗造假事件”,带动整个医药板块恐慌性暴跌。

回过头看,大家都知道,当时是一个医药投资的大低点,只是少数公司有问题,很多好公司被错杀。

汇添富持股量较大的一家药企b,连续三个交易日出现跌停。那是张韡入行以来压力最大的一次,“第一天没敢去上班,第二天我直接飞去见企业,第三天没有睡觉”。

跟企业董秘深入聊过之后,张韡熬了一个通宵,把b公司从1992年IPO到2005年的公告全部翻了一遍。

鏖战了一个晚上,她确信这家公司没有问题。天亮之后,她发回公司的投资建议是:请加仓。

独立思考

当被问到,除了“深度调研、逆势布局、果断加仓”,对抗市场还需要什么?

张韡毫不迟疑地回答:“独立思考”。

科研出身的求学经历,磨炼了她这样的性子。

高中时期的张韡,是个典型的学霸。她很早就拿到南京大学的保送名额,进了基地班。

张韡记忆里的南大,有着踏实的学习氛围。基地班采取的教学机制,不要求入学前就选定专业,而是让学生涉猎过各个课程后,再选择自己真正喜欢的方向。

“我是第三年选的生物。”在此之前,张韡上过化学课,甚至学过相对论,课程五花八门。

大学第三年,她选了生物,主攻肿瘤免疫调节机制。

本科毕业前夕,张韡特地跑到纽约面试,申请了康奈尔大学的研究生,在肿瘤学领域继续深造。

“当时的学习路径,不是教授告诉你某个东西是怎样的,而是需要自己去发现,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张韡顿了顿,继续说,“你是在创造一个知识,需要做严谨的理论分析,预判有哪几种可能性,然后挨个排除”。

她当时上过一门课,叫Critical Analysis(批判性分析)。课程的形式很有意思,教授会抛出一个命题,让第一个人先说,为什么觉得这个命题不对;接着第二人来反驳,为什么第一个人说的不对;第三个人继续提出质疑,前两个人哪些地方说的不对,还有什么可能性......

这个不断推翻假说的过程,就是一个独立思考和接近真相的过程。在后来的投资工作中,张韡也养成了这种批判性思维。

她会不断审视自己的重仓股,“是不是有什么地方我想错了?尤其是暴跌的时候,我就特别愿意到处问,为什么跌?你为什么不看好?然后去挨个验证,他们为什么错了。这帮我排了不少雷”。

做研究员的时候,张韡每周通常只有一天在公司,就是要开会的周一,其他时间几乎都在外面跑调研。疫情不能外出的时候,就变成每天十个电话会。

当上基金经理以后,她依然习惯奔忙在一线,“重仓股都是我一手在跟踪,就怕出什么问题,到时候没有及时反应”。

她调侃自己是一个抗造的基金经理,有点强迫症,很多东西一定自己看过才会相信,“基本上每个重仓公司的研究,我都要自己去聊专家、聊管理层,自己看纪要,自己打模型。就算别人把模型打好,我也要再过一遍”。

科研情怀

采访的下半场,聊起医药创新,张韡眼里闪着光,科研情怀溢于言表。

去年11月,调整后的创新药刚有些起色,张韡去一家机构路演。在场有人问她,中国的创新药是不是走到头了?

张韡没有马上反驳,而是聊起了全球医药研发的进展。

2015年-2016年,肿瘤免疫因为PD-1这个产品的突破,带来下游几百亿的市场。

过去一年,全球又有很多重要的突破,涉及阿尔茨海默病、非酒精性脂肪肝、肿瘤ADC等,都是巨大的未被满足的需求。

“医药本质上是一个技术创新驱动需求的行业。”去年10月,美国一家医药公司在非酒精性脂肪肝领域,做出了第一个Ⅲ期临床试验成功的药,股价一天之内翻了4倍。

看到这个新闻后,张韡立马去打听了一下国内的情况,“原来有好几家公司做了差不多的分子,但是都停在了Ⅰ期,美股这个案例成功之后,人家立刻往前推进”。

疫情之前的每一个五一假期,她都会和同事一起去美国调研,“挺苦的,一天要跑四五家公司,还得熬夜查资料准备问题”。

在这个调研的过程中,张韡看到很多前瞻性的医药创新机会,过一两年就会在A股有所体现。

2016年,他们去调研了一家美国生物药巨头,这家公司研发的一个肿瘤免疫治疗产品,成为上一轮医药创新周期的领头羊,后来带动公司市值翻倍。

张韡顺藤摸瓜,发现国内也有几家创新药企也在做这一块的研发,于是建议公司在持仓上做了相应的布局。如今,这批公司都已成长为一线企业。

另一个案例是关于mRNA疫苗。2018年,张韡和同事去拜访一家疫苗创新企业,对方非常热情,CEO、CFO、CMO坐在对面,不停感谢他们的到来。

这家公司当时已经在纳斯达克上市三年,股价一直波澜不惊,被市场冷落已久。张韡也是调研完才知道,原来还有这个领域,“后来国内开始关注mRNA疫苗的时候,我们第一时间就反应过来,抓住了一波机会”。

这种前瞻性的视野,还来自汇添富基金“一二级市场联动”的投资传统。

张韡2015年刚进汇添富时,当时的医药组长就要求研究员,如果覆盖某个特定方向,如创新药或精准医疗,就要把一级和二级的相关公司都跑一遍,做一个全面的比较和跟踪,再从中挑出最好的一家,去挖掘可能的投资机会。

“其实很多行业是一级和二级共同竞争,产业逻辑也类似,而且很多时候一级市场会领先二级市场。”直到今天,张韡依然保留着这样的研究习惯。尤其是看一个新的行业时,她会把行业里所有的竞争对手,不管是上市还是没有上市的,都去调研一遍。

根据她的经验,通过一级市场产业上下游公司的交叉验证,可以提高个股判断的准确度。

后记

张韡是天蝎座,心思敏锐、个性洒脱,总是一副快乐模样。

采访的大多数时候,她都在讲述自己调研和挖掘个股的故事,很少谈到那些更为宏大的投资框架。

她做研究的方式,类似于彼得·林奇的“翻石头”策略,一个公司一个公司跑,对基金经理的勤奋度要求极高。

她不故作高深,“其实成长股投资都是这个逻辑,就是拉长来看,壁垒高、渗透率低、成长空间高,竞争格局可预测,玩家比较少,公司治理比较顺畅”。

当有在场的记者说:“其实你是在医药这个有点从众的行业里不太从众的选手”。张韡立马露出“你懂我”的表情,还不忘补上一句:“你总结的真好。”

张韡不是那种很极致的风格,从进汇添富起,她被培养的投资理念一直是“行业相对均衡,个股适度集中”。即使再看好一个行业,她也不会配比超过20%。汇添富健康生活就是一个典型,在张韡最近看好的方向上配置得相对均衡。

她很清楚,风格极致或许可以让自己功成名就,但持有人需要承担的风险成本太高,她选择做一个“谨小慎微”的基金经理,“拉长来看,均衡点也挺好的”。

在一份介绍张韡的PPT上,其中一页引用了她说过的话:“把爱好当做事业,是一种幸运。我本科学生物、研究生学肿瘤,一直在医药领域做研究。医药行业是一个在不断变化、不断带给我新鲜感的行业,我非常享受做医药研究与投资,最终可以转化赚钱就更开心了。”

在张韡身上,笔者看到的,就是这样一个把兴趣变成事业,并为之全力以赴的故事。

风险提示:
基金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资料仅为宣传材料,不作为任何法律文件。投资有风险,基金管理人承诺以诚实信用、勤勉尽职的原则管理和运用基金资产,但不保证基金一定盈利,也不保证最低收益。基金的过往业绩不预示未来表现,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业绩并不构成基金业绩表现的保证,投资人应当仔细阅读《基金合同》、《招募说明书》及《产品资料概要》等法律文件以详细了解产品信息。本宣传材料所涉任何证券研究报告或评论意见在未经发布机构事前书面许可前提下,不得以任何形式转发。所涉相关研究报告观点或意见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或咨询,或任何明示、暗示的保证、承诺,阅读者应自行审慎阅读或参考相关观点意见。
张韡管理的产品信息如下:汇添富香港优势精选混合(QDII)成立于2010/6/25,历任基金为刘子龙(20100625-20121101)、王致人(20100625-20150615)、赖中立(20150526-20160713)、倪健(20151027-20190101)、杨威风(20190101-20210929)、张韡(20210929至今)、陈健玮(20210929至今)。成立以来各年业绩及基准分别为(%):【11.4/13.74】【-23.38/-21.86】【14.32/18.97】【11.17/-2】【-0.39/3.74】【-3.43/-2.5】【-6.01/5.46】【32.08/45.9】【-24.41/-18.16】【17.19/17.84】【31.52/22.58】【-30.9/-20.49】【-8.18/-21.17】。
汇添富达欣混合A成立于2015/12/2,历任基金经理分别为李怀定(20151202-20180706)、曾刚(20180706-20200701)、郑慧莲(20180706-20200610)、李云鑫(20200610-20210903)、胡奕(20200701-20221021)、张韡(20221021至今)。成立以来各年业绩及基准分别为(%):【2.7/-6.46】【5.74/9.2】【-3.41/-10.26】【8.91/18.69】【41.49/13.5】【10.27/-1.21】【0.24/-10.8】。
汇添富健康生活一年持有混合A成立于2021/3/25,历任基金经理为郑磊(20210325-20220707)、张韡(20210325至今),成立以来各年业绩及基准分别为(%):【0.21/-5.16】【-7.6/-15.73】。以上数据来自基金各年年报及2022年四季报,截至2022/1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