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以“共建网络世界 共创数字未来——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为主题。此次峰会共设置一场全体会议和20场分论坛,聚焦合作与发展、技术与产业、人文与社会、治理与安全四大板块。
此次峰会围绕全球网络空间焦点热点等内容设置主题,反映各界对互联网发展前景的前瞻思考,引领数字技术创新趋势,展示推动互联网发展治理的中国方案、中国智慧和中国担当。
“如何统筹发展与安全、保障公平与正义,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互联网之问’。”中国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副主任盛荣华在峰会的网络法治分论坛上,就构建数字时代法治保障体系提出四点建议:一是加快网络立法步伐,完善网络法治体系;二是加大网络执法力度,维护良好网络秩序;三是强化网络法治宣传,助力营造清朗网络;四是深化国际交流合作,共建共享法治未来。
中国法学会党组成员、学术委员会主任张文显认为,建设网络强国离不开法治的引领、规范和保障,要把网络法治作为基础性手段,加快形成中国特色网络法治体系,为数字经济营造良好法治环境,大力推进网络治理法治化,以良法善治促进网络文明,推进全球网络治理体系变革、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推动依法管网、依法办网、依法上网,确保互联网在法治轨道上健康运行,不断开辟建设网络强国新局面。
司法部普法与依法治理局局长王晓光在作“数字时代的全民普法”的主旨演讲时强调,数字时代催生数字普法,其中就包括“为了维护网络空间秩序、加强网络治理开展的普法”。王晓光认为,数字普法具有四大特征,分别是精准性、互动性、众创性和即时性。
香港大学法律系主任、教授赵云表示,应加强关键信息基础设施保护的国际合作。赵云认为,在推动国际合作方面,需要注意以下五个方面的问题:第一,推动关键信息基础设施保护国际软法制定的国际合作,提高中国规则制定的话语权。第二,重视关键信息基础设施保护的国际法学术研究。第三,探索减少与不同国家间分歧的可能性,推动相关条约的谈判。第四,推动关键信息基础设施保护国际规则制定的人才培养与智库建设。第五,加强网络犯罪打击和反恐的国际合作,必要时开展跨境司法协助。
澳门大学法学院院长、教授唐晓晴从法学教育的角度出发,认为网络的出现建成了新的秩序,也要求新的范式。“近年来,个人信息保护、数据产权保护、算法歧视等问题引起法学界重大关注。传统法律教育、法学教育必须因新的社会改变而有所转变。”
新加坡网络安全专员、网络安全局首席执行官许智贤(David Koh)表示,数字和网络安全是一个跨领域的、不断发展的、日益复杂的问题,涉及许多利益相关者。许智贤称:“网络威胁频发的现状需要各国政府之间以及政府与多方利益相关团体之间展开密切合作,以共同制定网络空间领域‘负责任国家行为’的规则、规范和原则,并形成新的切实可行的国际合作方式。我们期待与区域和国际伙伴合作,共同推进这些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