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河证券刘锋:读书立标尺,求索琢新义

来源 | 国际金融报 作者 | 王媛媛  

2022年05月10日 20:13  

本文2890字,约4分钟

“读书能为我们树立起一把尺子,即判别的尺度。‘好与坏’,‘是与非’都是相对而言的。通过读书,逐渐建立起自己的世界观和价值判别标准。只有更多读书,从前人的智慧和经验中不断汲取营养,才能有机会‘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更好地做出判断和选择。”4月23日系“世界读书日”,中国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刘锋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专访时,如是分享读书心得体会。

1979年,16岁的刘锋带着憧憬,成为彼时为数寥寥的大学生,未曾料想,此后的求学和工作领域横跨工学、管理学、金融学等多个领域,授业足迹遍布中国、加拿大、新加坡等多个国家。秉持扎实的求学训练,严谨的治学理念,向实践要学问的岁月,他已走过40余年。得益于开阔的视野,财经领域的璀璨著作,激励他长期去思考“如何促进中国金融市场向以法制与信用为基础的现代金融市场发展转变”。

谈及读书方法论,刘锋认为,好的读书过程,从输入到输出,快慢相随,动静相和,犹如“一套模型、四架机器”体系的循环再造,即保持好奇的“发动机”,保持思辨的“制动机”,保持谦逊的“止动机”,保持投入的“永动机”。

孜孜求学,艰辛拓荒

1979年,16岁的刘锋考上了天津大学,以彼时为数寥寥的大学生身份,深入开始人生观、价值观的建构。至今算来,从中国到加拿大、新加坡,再回到中国,刘锋向实践要学问的岁月,已走过40余年。

上世纪80年代初,现代经济管理学科在国内还处于萌芽状态。十年浩劫之后,高考复招,才让很多爱读书的有志年轻人有机会进入大学殿堂,或投身数理化,或盯紧文史哲,刘锋属于前者,“那时读书的氛围特别好,无论尼采还是金庸,老师和同学们求知若渴、遍览群书。由于当时条件受限,书籍数量并不是非常充沛,同学之间经常需要传阅,致使‘人睡书不睡’的场景频频上演。”

伴随读书与求索过程的深入,以及实践中的深刻感悟,刘锋逐渐找到自己真正兴趣领域之所在,通过考研调换专业,正式来到了管理学的新殿堂。那时,中国还没有股票、债券等资本市场,甚至诸多金融领域的理论体系基础尚未建立,管理学的教员与学生们,共同摸着石头过河,在探索中孜孜不倦地推动学科体系的搭建与发展。

80年代后期,刘锋作为新中国首批金融管理领域出国留洋的硕士生,开启了海外读博的艰辛之路。在加拿大攻读金融学博士学位的6年光景,以及在温莎大学、南洋理工大学和麦吉尔大学等国际一流学府近10年的教学科研经历,他的读书视野有了极大开阔,国际经验也有了较多积累。

回国之后,他将读书的成果倾囊输出,通过在清华五道口金融学院(原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和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教学,以及构建国际金融理财师(CFP)的资格认证、考试培训体系,多次参与国内金融学领域的教材编制及术语翻译,为现代金融理论和工具在中国的应用培养了大批实践型的专业人才,一路见证中国金融市场尤其是资本市场的成长与壮大。

回望求学经历,扎实专业的基础训练,在刘锋看来尤为重要,这种理念即使在他成为大学老师之后依然秉持。“读书给了我们一把观察世界万物的尺子,即判别的尺度。‘好与坏’‘是与非’是相对而言的,判断的准确度来源于理论的指导,经验的累积与严丝合缝的逻辑求证。通过读书,慢慢建立起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和判别标准。只有更多读书,从前人的智慧和经验中不断汲取营养,才能有机会‘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更好地做出判断和选择。”

兢兢求读,接续延知

常年以书为伴,因书而兴,刘锋在长期的实践积累中,摸索出自己的一套读书方法论。好的读书过程,从输入到输出,快慢相随,动静相和,犹如“一套模型、四架机器”体系的循环再造。

一是“发动机”,保持好奇。求知与探索,如同打开书籍世界的钥匙。垂髫稚子,知天文地理,始于仰望浩瀚星空的发问与求索。好奇乃读书之本源,无分经世致用的学问,亦或是雕琢万物的肌理。好问好读,则手不释卷;好学好研,则万义释然。

二是“制动机”,保持思辨。读书不止明惑,亦有明辨。明辨是非,便可在嘈杂混沌的舆论中,立于清醒;明辨逻辑,便可在纷繁复杂的干扰中,屹于独立。当前公众囿于碎片式阅读,初觉如获至宝,在短时间内知晓诸多所谓新知识,但长久无形中也侵蚀着深度思考的契机。而一旦思维出现惰怠,则易陷入盲从或主见缺失的漩涡中,批判式、独立式思考也会渐行渐远。

三是“止动机”,保持谦逊。读书体量与知不足成正比。书读的越多,在感慨学问的巍峰博大精深的同时,也越知晓自身的不足。行至山腰,应适度慢下来,止住即将滋生的骄傲自满之情绪,放眼云深之处的峰顶若隐若现,则谦知待攀登之道,依旧长路漫漫。

四是“永动机”,保持投入。犹记高校三尺讲台,毕数年功于一役。授业解惑,逐字逐句,躬亲处之,旨求甚解。终身学习永不在于言,而立于行。与读书相伴,独处犹获一好友,时而隔空相盼,时而长泪满襟,时而举杯共酌,时而酣畅淋漓。唯有饱满的热情投入,方可品鉴读书的长足乐趣。

拳拳求荐,敏思前瞻

谈及对自身影响较大的书目,刘锋推荐的是哈耶克的《通往奴役之路》。该书出版于1944年,系自由主义经济学巨匠哈耶克的不朽名著。

1990年代初,刘锋在加拿大留学期间,第一次读到该书的英文版,曾为之震撼。当时,欧洲柏林墙倒塌不久,中国刚刚拉开改革开放的伟大序幕。囿于历史局限性,学者们仍在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取舍等问题中苦苦求索,对很多经济和政治问题的认识和理解,彼时仍显不足,对其他经济理论和学派的了解亦甚少。

在刘锋看来,哈耶克的理论和分析逻辑,对于市场经济的重要性,以及保护私有合法产权等观点,对自己20多年的专业思维模式和发展方向有重要影响,激励他去思考“如何促进中国金融市场向以法制与信用为基础的现代金融市场发展转变”,包括许多诸如现代公司治理、产权理论等与中国改革发展息息相关的重要理论领域,令自己对当代中国的一些实际问题有了更为深入的理解与思考。

“即使在70多年后的今天,如果能读懂书中的思想和分析结果,相信会对当代中国的诸多问题有更深入的了解。”刘锋还推荐了孟德斯鸠于1748年的著作《论法的精神》,“今天读来仍然震撼,让人感慨人类思想先知们的魔力。经过历史的检验,这些著作对中国未来几十年的法治和市场化建设,具有较高现实意义。”

此外,《简读中国史:世界史坐标下的中国》《中央帝国的财政密码》等书,也在刘锋的推荐列表内,“读史使人明智,从朝代更迭、王朝兴亡的得失利弊中,更好地知过去而展未来”。

财经号所发布文章之版权属作者本人或相关权利人所有,文章仅为作者观点,不代表《财经》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