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8日,泡泡玛特发布财务报告,2021年全年营收44.9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78.7%;调整后净利润10.02亿元,同比增长69.6%。自有IP收入从2020年的9.8亿元上升至2021年的25.87亿元,增长164%;独家IP收入从2020年的7.12亿元,上升至2021年的7.71亿元,增长8.2%;非独家IP收入从2020年的4.44亿元上升至2021年的6.21亿元,增长39.6%。
截至2021年12月31日,泡泡玛特累计注册会员总数从2020年末的 740万人增至1958万人,新增注册会员1218万人。2021年会员贡献销售额占比92.2%,会员复购率为56.5%。
尽管营收、净利双创新高,业绩增速却已“放缓”。2017-2019年,泡泡玛特实现营收1.58亿元、5.14亿元、16.83亿元,营收增幅为225%、227%;同期净利润分别为156万元、9952万元、4.51亿元,增幅分别高达6119.75%、353.37%。2021年3月,泡泡玛特交出上市后首份成绩单,2020年营收25.13亿元,同比增长49.3%,经调整纯利5.91亿元,同比增长25.9%。
信达证券此前在研报中称,根据Bloomberg一致预期,截至2022年2月13日,泡泡玛特2021-2023年归母净利分别为11.22亿元、17.14亿元、24.66亿元,预期增速分别为101.58%、52.80%、43.89%。
中信证券此前则预计,泡泡玛特2021年营收45.57亿元,调整后归母净利润11.35亿元。可以看到,泡泡玛特在2021年的表现未及机构预期。
3月28日早盘,泡泡玛特一度上涨近7%,午间公布业绩后股价大跳水,一度跌8.79%。截至收盘,泡泡玛特跌幅收窄至6.06%,报31港元/股,总市值约434.6亿港元。2021年2月,泡泡玛特的市值一度达到1200亿港元。
《财经》新媒体注意到,成立于2010年的泡泡玛特,最初定位是一家普通的综合型零售商,在2016年时还连续三年亏损。2015年转型后凭借“盲盒”概念以及“Molly”IP迎来发展黄金期。作为中国潮流玩具行业的龙头企业,泡泡玛特具备全产业链覆盖、全渠道销售网络和IP创作的竞争优势。
就泡泡玛特上市前的表现看,2017年至2019年,其毛利率分别为47.6%、57.9%和64.8%,基于Molly形象的泡泡玛特品牌产品的销售额分别占泡泡玛特品牌产品所得总收益约89.4%、62.9%、32.9%。此外,泡泡玛特品牌产品中,自有IP产品的毛利率超70%,独家IP和非独家IP的毛利率超过60%。
上市后的泡泡玛特,在毛利率方面接连下滑。根据2021年年报,泡泡玛特的毛利率由2020年的63.4%下降至2021年的61.4%,原因是泡泡玛特提高产品的工艺质量以及2021年原材料成本上涨,导致泡泡玛特品牌产品的毛利率从2020年的68.7%下降到2021年的64.7%。
从渠道层面看,零售店、线上渠道、机器人商店、批发及其他的毛利率在2020年分别为62%、66.4%、72.3%、44.7%,在2021年分别为61.9%、64.2%、68.8%、41.2%,均出现小幅下降。这期间,毛利率最高的机器人商店的收入占比从13.1%降到10.5%,线上渠道的收入占比从37.9%增至41.8%。
2021年,泡泡玛特新增108家门店,新增519台机器人商店,截至2021年12月31日合计零售店295家,机器人商店1870台。加速扩张线下门店,持续深化布局机器人商店的同时,经销及销售开支由2020年的6.3亿元增长至2021年的11.06亿元,增长75.5%;存货由截至2020年12月31日的2.25亿元增加至截至2021年12月31日的7.89亿元,增长2.5倍;存货周转天数从2020年的78天增加到 2021年的128天。
最近一年,泡泡玛特股价经历多次大跌。为提振市场信心,2022年2月11日,泡泡玛特发布股份回购公告,表示已回购36.24万股普通股,回购价格为37.5-38.3港元,付出总额1375.16万港元。2月21日、22日及24日,泡泡玛特又连续进行股份回购,四次回购股份数总计为141.02万股,然而回购未能挡住股价下跌的脚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