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牛拟私有化雅士利 回应称:交易存在不确定因素

作者 | 《财经》新媒体 舒志娟 | 文 编辑 | 潘西  

2022年03月17日 21:29  

本文1909字,约3分钟

雅士利将私有化的传闻不断在奶粉行业发酵,如今终于等来了官方公告。3月16日晚间,在本周一宣布停牌的雅士利国际(01230.HK)对外宣布,将于3月17日复牌,同时公布了有关控股股东蒙牛乳业(02319.HK)拟私有化公司的消息,蒙牛将以每股1.2港元对雅士利进行私有化,所花成本为29.064亿港元。

对此,雅士利方面在接受《财经》新媒体记者采访时表示,蒙牛正在考虑及评估对雅士利持股及其他业务的一些潜在交易方案,不过,目前交易架构和细节仍未确定,也没有签署任何协议,交易是否推进仍有很大不确定性。

受此消息影响,截止3月17日收盘,雅士利股价下跌8.79%,报0.83港元/股,总市值39.39亿港元。

竞争激烈加剧业绩下滑

根据公开数据显示,截至目前,蒙牛透过中国蒙牛国际有限公司持有约24.22亿股雅士利国际股份,约占雅士利总股数的51.04%。 当年蒙牛以124.6亿港元(合人民币约98亿元)收购雅士利,给蒙牛带来了近50亿元的商誉。然而自2013年6月份收购以来,雅士利业绩一直萎靡不振。

数据显示,2014-2017年,雅士利的营收连续下滑,分别是28.16亿元、27.61亿元、22.03亿元、22.55亿元,同期净利润分别为2.49亿元、1.18亿元、-3.2亿元、-1.8亿元,连续两年出现亏损。

2017年开始,雅士利营收虽有反弹,但业绩增速较为缓慢。2017年至2020年,雅士利分别实现净利润为-1.80亿元、0.52亿元、1.12亿元、1.01亿元,同比增长43.85%、129.07%、114.95%、-10.04%,市场表现依然不够乐观。

不容忽视的是,在雅士利奶粉业务中,高端奶粉占比逐年提升。财报显示,高端婴幼儿奶粉在奶粉中的销售占比从2018年上半年的34.9%及2018年下半年的34.4%,提升至2019年上半年的36.4%。

然而,雅士利试图发展高端化的品牌战略有待商榷。奶粉新政之后,雅士利的竞争环境日益严峻。市场主要集中在主流品牌之间,飞鹤、君乐宝、伊利等品牌以及来自国际的大品牌纷纷发力高端市场,与雅士利展开更加直接的竞争。

2020年,君乐宝、澳优和飞鹤在营业收入上分别实现144.68亿元、79.86亿元、185.92亿元,几乎与雅士利同期营收拉开了超2倍的差距;而三者在净利润上分别录得5.38亿元、10.04亿元、74.37亿元,几乎是同期雅士利净利润的5倍、10倍和70倍。

2022年1月19日晚间,雅士利发布了盈利预警,由于旗下多美滋经营状况未达预期,在对多美滋进行不超3亿元的一次性减值拨备后,2021年雅士利预计亏损不超1.89亿元。与飞鹤、君乐宝以及被伊利收购的澳优乳业相比,雅士利并未享受到国产奶粉在二胎政策下的红利,反而差距越来越大。

业内普遍认为,业绩低迷、股价走低,或许是雅士利将被私有化的重要原因。中国食品分析师朱丹蓬表示,雅士利本身的体量并不是太大,利润也有限。近年来,在市场竞争中,并没有太多的资源投入到品牌打造、渠道拓展、消费人群培养等方面。

私有化或意在重新布局奶粉板块

行业集中度的不断提高,使市场份额集中在少数企业手中。数据显示,前15名企业的市场份额占总份额的75%,而超过百亿的企业有飞鹤、君乐宝、菲仕兰、惠氏等。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高端奶粉更需要强大的品牌效应和良好的市场销售能力,目前雅士利的团队和体系并不具备这样的优势。”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表示,虽然背靠蒙牛不缺资源,但这也导致雅士利没有强大的自主权,缺乏科学的激励机制。

独立乳业分析师宋亮告诉《财经》新媒体记者,蒙牛拟私有化雅士利或有三个目的:首先,目前雅士利股价不高,融资能力差,成为蒙牛的鸡肋,因此退市后,在雅士利内部整合时会更加灵活,不受上市管理规定约束;其次,重点是让达能退出,使得股权更集中;第三,蒙牛将重新梳理奶粉业务,未来在某个阶段重新打包上市。在这之前,优化股权机构,并利用私有化建立起企业内部管理跟渠道的股权激励机制。

他认为,蒙牛CEO卢敏放曾多次对外表达要发力奶粉,雅士利私有化退市,也是他准备重新调整和部署全面发力奶粉的一个表现。

“尽管雅士利业绩近年来表现并不亮眼,但在蒙牛乳业整体的奶粉业务板块上,其也是重要的一块拼图。”宋亮进一步称,未来,雅士利要加强终端管理能力,加快产品的定制化和渠道信息的恢复,并加强品牌建设,构建良好的企业和渠道的利益共享机制,推动配方注册制以及加快线上线下的突破才是破局的方向。

不过雅士利回应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交易架构和细节仍未确定,也没有签署任何协议,交易是否推进仍有很大不确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