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达峰、碳中和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而如何加速实现“双碳”目标,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成为两会焦点。3月7日,《财经》新媒体获悉,在2022年两会上,关于建筑行业如何应对“双碳”挑战,全国政协委员、碧桂园集团董事会主席杨国强在推动建筑业高质量发展的提案中建议,大力支持建筑机器人及智能施工设备推广应用,加快完善智能建造创新监管机制,以及相关评定和标准体系的建立。
杨国强表示,建筑业是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大户之一,国家“双碳”目标也对建筑业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
根据《中国建筑能耗研究报告(2020)》,2018年全国建筑全过程碳排放总量达49.3亿吨,占全国碳排放比重的51.3%,其中建筑施工阶段碳排放1亿吨,占全国碳排放的比重为1%。如此来看,建筑业能否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对“双碳”目标的实现至关重要。
在杨国强看来,为提高建筑工程的安全性、质量和效率,大幅减少工地上的建筑垃圾和废弃物,减少碳排放,助力国家实现“双碳”目标,加快应用智能建造产品技术或是解决之道。
随着人工智能、机器人、5G、新材料等技术与建筑业的融合,智能建造的时代正在到来。杨国强表示,国内已经可以实现建筑机器人、建筑信息模型(BIM)、新型装配式建筑等产品和技术在工程项目的协同作业,应用于勘察、规划与设计、生产、施工、监管与验收、运维与管理等建筑施工环节。
据了解,杨国强已连续四年聚焦“智能建造”,并在两会上提交相关提案。在今年的提案中,杨国强建议,大力支持建筑机器人及智能施工设备推广应用。一方面,鼓励行业重点企业以建筑场景需求为牵引,推广建筑机器人及智能施工设备的应用。另一方面,在现有智能建造试点示范的成功经验基础上,拓展试点范围,推动建筑机器人及智能施工设备投入工程项目建设。
此外,杨国强认为,加快建立和完善智能建造创新监管机制与评定体系,也同样重要。他建议,协调相关主管部门,出台适用于智能建造的创新监管体系,建立适应智能建造特点的工程勘察设计、施工现场质量安全和合同履约监管制度。同时,加快制定智能建造评定标准和评定办法,明确智能建造的基本规定、技术指标、评分体系、评定等级、评定机构等内容。
除监管机制和评定体系外,杨国强还关注到推动智能建造大规模应用,还需要建立智能建造相关标准体系。对此,杨国强建议,联合行业权威机构、龙头企业、专家学者、骨干企业等力量,加快建立与智能建造相匹配的建筑机器人和智能施工设备产品标准、施工标准、设计标准、BIM集成设计标准、装配式部品部件标准、新型建造工艺工法标准、验收标准等标准体系,推动智能建造大规模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