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A股五大上市保险公司已交齐上半年成绩单,寿险业务经营情况浮出水面:归属母公司股东净利润(下称“净利润”)和投资收益四升一降,平安人寿因减值计提等原因导致投资收益和净利润均出现下滑。
然而,寿险业务经营似乎正在进入一个微妙的阶段。五家寿险公司保险代理人均呈现缩减态势,人均产能提升不够显著,寿险新业务增长不及预期,保费发展乏力。结合数据表现,可以看到,五家寿险公司利润的主要功臣是投资收益而非承保业务。
有券商分析师向《财经》记者指出,按理来说,疫情冲击了去年上半年保费收入,今年则会有较大好转趋势,但新单保费会受到代理人数量和代理人人均产能两大因素影响,目前来看,上市险企人员脱落是主要趋势,人均产能也没有及时跟上。
在其看来,内因是保险公司清除冗余人员,实施精兵化战略会减少不必要的人力。从外因看,上半年整体宏观经济恢复不算特别好,居民杠杆率居高不下,消费者购买力没得到很好恢复,保险作为弱需求产品,市场挖掘不易;同时,近几年新业态蓬勃发展,出现诸如滴滴司机、外卖员、自媒体人等收入可观、相对体面的替代性工作后,传统保险代理人吸引力会下降。
展望下半年,保险业内人士指出,目前没有明确的改善趋势和拐点,寿险新业务及保险业务发展仍在承压。未来能否在保险公司代理人改革后,得到改变,仍需继续观察。
投资收益增厚利润
数据显示,五家寿险公司业绩呈现分化趋势。平安人寿净利润297.85亿元,同比缩减35.1%,成为唯一一家利润下降的的保险公司。
对此,中国平安解释称,主要受投资资产减值计提、估值调整及其他权益调整,新业务增速下滑,保单继续率波动,去年同期新冠肺炎疫情下客户理赔减少带来的赔付差较高等综合因素影响。
上半年平安因华夏幸福进行了大额减值计提,此举对平安集团税后净利润影响金额208亿元,而平安人寿是这一事件的主角之一。受影响,平安人寿总投资收益588.55亿元,较去年同期的782.07亿元下降24.74%。
中国人寿、太保寿险、新华保险、人保寿险净利润分别为409.75亿元、128.73亿元、105.46亿元、44.85亿元,同比增长分别为34.2%、26.9%、28.3%、17.1%。
观察数据不难发现,保险业务收入不是拉动四家寿险公司净利润上涨的核心引擎,主要“功臣”是投资收益。新华保险投资收益涨近五成,人保寿险、中国人寿、太保寿险涨幅也在两成左右。
就投资端对利润贡献大于业务端的这一盈利模式,首都经贸大学保险系副主任李文中向《财经》记者表示,“保险与投资是驱动保险公司发展的双轮。在竞争激烈的保险市场上,保险公司通过保险业获取资金,再通过投资获取利润是一个常见现象。当前,中国保险的发展逐渐步入这个阶段,这是行业发展的必然。”
至于为何保险公司取得较好投资收益,某券商分析师向《财经》记者指出,“上半年,整体的权益市场表现还是可以的,因为去年上半年其实权益市场的表现并不是很好,所以导致保险公司投资收益可能会出现较好的表现;债券投资方面,相对去年也是一个改善的态势。”
李文中认为,在股市窄幅震荡的情况下取得了较好的投资收益,说明保险公司具有较强的投资能力,能够较好的挖掘与把握阶段性投资机会与结构性投资机会。
寿险新单增长乏力
“保险业务是越来越难做了,想争取一席之地,去变革是一场挑战不小的攻坚战。”多位保险业内人士在与《财经》记者交流时如此表示。
今年以来,保险行业,尤其是寿险行业似乎被笼罩在一层挥之不去的发展阴影之中。按照常理推断,去年疫情冲击了上半年保费收入,今年则会有较大好转趋势,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寿险业务增速迟缓,不敌去年同期。
前七月,人身险累计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2.3万亿元,同比增长0.75%,较去年同期增速下降6.56个百分点。人身险公司实现原保费收入2.16万亿元,同比下降0.82%,去年同期同比增速为6.6%。
上市保险公司寿险业务表现也不尽如人意。上半年,平安人寿、人保寿险保险业务收入分别为2888.98亿元、641.33亿元,同比分别下滑4.06%、4.62%。新华保险、中国人寿同比增速分别为3.9%、3.49%,去年同期同比增速分别为31%、13.17%,增速呈明显放缓趋势。
其背后一大原因则在于寿险新单保费增长乏力,上半年,平安人寿个人业务中的新业务收入822.6亿元,同比微增3.81%;人保寿险、中国人寿、新华保险新业务均为负增长,其中人保寿险同比下降超10%;太保寿险个险新业务表现相对较好,同比出现近两成的涨幅。
“其实,今年上半年新单负增长是在市场预期中。尽管去年基数会相对较低,但新单保费会受到代理人数量和代理人人均产能两大因素影响,目前来看,上市险企人员脱落是主要趋势,人均产能也没有快速跟上。”
李文中认为,上半年寿险业务新单保费增长乏力是行业转型使然。当前,寿险行业正处于转型发展的瓶颈期,保险产品回归保障,保单强调内在价值,保险公司也在纷纷进行个人代理制度改革,清虚增质,结果必然是新单保费下降。
增员步入瓶颈期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尽管百万代理人兵团仍在,但往年持续攀升的保险代理人规模已经开始掉头回落。上市保险公司已进入增员难、提质难的阶段,而这必然将影响新单保费,影响保险业务增速。
上半年,五家寿险公司代理人均出现不同程度下滑,更有寿险公司营销员规模直接腰斩。截至6月30日,人保寿险“大个险”营销员为24.9万人,同比下降51.4%;中国人寿个险销售人力为115万人,同比下降31.95%;太保寿险月均总人力 64.1万人,同比下降
16.3%;新华保险个险代理人规模人力为44.1万人,同比负增长16.2%;平安寿险个险代理人数量约87.78万人,同比下降14.3%。
在营销员下降的同时,上半年寿险公司代理人总产能也受到一定冲击,平安人寿代理人渠道新业务价值236.84亿元,同比缩减14.5%。在精兵化发展战略上,存在保险公司人均产能或人均收入未能有效提升的问题。截至6月30日,新华保险个险代理人人均产能3105元,同比下降13.2%。
“其实,代理人规模和人均产能都会受到宏观经济影响,上半年整体经济恢复状况还可以,但不能说特别好,居民杠杆率居高不下,消费者的消费能力没有得到很好恢复,也就是购买力没得到很好恢复”,上述券商分析师指出。
该券商分析师继续表示,“寿险产品是强供给的商业模式,市场消费需求是很弱的,需要代理人去挖掘市场需求。上半年代理人脱落严重,去年下半年保险公司增员后也没有做好留存,保单销量就难以上去。”
解读人力脱落之殇
作为寿险业务展业大军,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上市保险公司人力大量脱落?
“上市公司代理人持续下降很大程度上也是保险公司自己主动行为,淘汰那些业务素质较低、工作绩效较低的营销员。今后一段时间,这种现象应该还会继续。”李文中表示。
此前,也有保险业内人士向《财经》记者指出,独立代理人制度落地,传统代理人可以转换成独立代理人,也可能造成各保险公司体制内营销员数量减少。
上述券商分析师认为,宏观经济下行,国内人口红利渐渐消失,保险公司难以像过去一样去跑马圈地,销售保单。经济不景气、人口红利消失殆尽时,代理人挖掘新保单的成本非常高,这导致代理人产能不足,在保险公司拿到的佣金收入也非常低。随着新业态发展,社会中出现了更多替代性职业,保险代理人也有了更多更好的选择,比如滴滴司机、自媒体工作者、外卖员等。
“通俗一点说,你去做保险,让身边的人去买,总觉得面子上过不去,但滴滴司机、外卖员之类的不必拉下脸给人推销产品,而且收入可能还能更高,当替代职业变多了后,大家对于保险代理人职业选择的这个必要性就弱了。”该券商分析师指出。半年报显示,平安人寿代理人收入人均每月5889元,同比下降4.8%。
“这样一来,保险公司代理人会主动脱落。再叠加寿险公司主动改革,代理人就出现了上半年明显的滑落,在年初重疾需求被挖掘一大波后,后期新单增速实际也开始了直线细化,可以说是崩塌式下滑。”该券商分析师指出。
展望下半年新单和保险业务收入发展态势,该分析师表示,目前没有明确的改善趋势和拐点。主要有三方面原因,一是代理人还在持续脱落,新单营销承压;二是疫情对宏观经济影响还比较大,下半年整体宏观经济目前没有很好的修复趋势;三是代理人改革短期看不到成效,需要险企持续推进;监管对于寿险监管整体趋严,压制保险销售。
事实上,保险公司也意识到增员难的问题,因而,近两年一直在做的一件事即是消除冗余人力。据保险业内人士透露,平安从此前一百三四十万人力削减到目前九十多万还是不够的,代理人数量占城镇人口比重已经触到天花板,后面就是不断修正的过程,因为根本不需要那么多代理人。后期培训、提质、挖掘细分市场需求都是很有必要的工作。
对于目前发展的阵痛期,中国人寿总裁苏恒轩表示,“尽管面临这些不利的因素,经过认真分析,我们始终认为当前面临的短期挑战仅仅是行业结构和与新的供求平衡形成的阵痛期。我们仍然看好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