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锋:保荐业务规则出台将促进行业市场化的自律约束

2021年01月25日 18:33  

本文1583字,约2分钟

12月4日晚间,中国证券业协会(以下简称协会)正式发布了《证券公司保荐业务规则》(以下简称《保荐业务规则》)。中国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刘锋4日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专访时表示,《保荐业务规则》是市场化的自律约束机制,有助于进一步推动我国资本市场的法治化、市场化进程,与国际更加接轨;同时,《保荐业务规则》从压实中介机构责任层面与注册制进行了衔接,体现了监管层对资本市场改革“建制度、不干预、零容忍”的指导精神。

从无到有 引领保荐行业走向规范

近年来,法治化已经成为中国资本市场建设的主线之一。监管层多次强调,要健全资本市场法治体系,加快修订相关法律法规,强化法律责任追究,依法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营造良好的市场生态。在刘锋看来,在上述背景下,《保荐业务规则》的出台,体现了市场法治化已经逐步走向更加务实的层面。

“实际上,《保荐业务规则》是配合市场化、法治化机制的针对相关业务的一个规则。”刘锋对记者表示,这在市场法治化建设体系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以制定业务规则这样法律化的方式而不是“修修补补”的行政干预措施来建立市场制度,本身就非常有意义。这也体现了监管层对资本市场改革“建制度、不干预、零容忍”的指导精神。

“在以前,针对保荐代表人和保荐机构的制度长期缺失,‘一劳永逸’的考试是保荐代表人进入市场的唯一门槛,并没有完全体现对市场依法治市的法律精神,针对保荐代表人业务素质缺少评价体系,犯错之后也缺乏相应公认的规则性处罚机制。以前我们没有系统性地规范这些事情,《保荐业务规则》从无到有,后期可能还要根据实践进行修改和调整,这些都是市场以及保荐行业出现的显而易见的进步。”刘锋说。

压实中介机构责任 促进行业声誉管理

《保荐业务规则》出台后,保荐代表人的从业门槛将从选拔性考试变成专业水平评价测试和长期问责机制,反映了监管对保荐代表人行业监管理念在变化。在刘锋看来,这增强了对行业专业人士监管的专业性、公允性和灵活性,淡化了行政干预色彩,不仅更加与国际市场机制接轨,也十分有利于压实中介机构的责任和义务。

“这次改变实际上是将保荐代表人的工作职业化了,侧重对从业资格的认定,对职业资质和竞业能力的考核变成了一个连续性的制度,一下就和国际同业完全接轨了。这种机制下,信誉记录显得尤为重要,新规则下形成的问责和退出机制很有特色,相对以前来讲已经非常完善。”刘锋说,新规则甚至对信誉良好、经验丰富的从业者提供了豁免条件,从这个方面讲,新规则更加注重实际责任的履行质量,同时保荐机构在吸纳有良好信用记录和经验的从业人员过程中被赋予了更多的权力,也承担了相应的责任。对保荐机构本身也建立了一套评价体系。

“对进入这个领域的标准,表面上看放松了,其实就是压实了责任人。”刘锋认为,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是让市场来判断和选择,从而让从业人员和中介机构更加有规矩,市场更加有秩序。“新规则下,建立了保荐代表人名单分类机制,实际上是对保荐代表人诚信情况、专业素质实施动态的分类管理,这对行业声誉管理非常正面。如此,保荐代表人及保荐机构自身都会形成一种自律的压力。”

刘锋认为,《保荐业务规则》出台后,保荐代表人的素质总体从三方面考量:一是专业知识水平,二是从业经历和经验,三是职业操守。职业操守原则上比专业水平更重要。

此外,刘锋认为,《保荐业务规则》是对注册制的一个很好的衔接。“资本市场改革,所有的东西要配套要连贯,《保荐业务规则》不仅强调了行业诚信文化,也从中介机构角色角度很好衔接了注册制改革。” 

(本文原载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作者徐昭、张利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