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阶段性言和,市场不确定性减少

文 | 李湛 梁伦博 编辑/郝洲  

2020年01月16日 17:49  

本文1625字,约2分钟

中美之间围绕各自核心经济利益“打打谈谈”的贸易紧张状态暂时宣告解除

图/新华

文/李湛 梁伦博   编辑/郝洲

北京时间2020年1月16日凌晨,中国国务院副总理与美国总统在白宫签署了第一阶段贸易协议。此举标志着从2018年4月3日 特朗普公布对价值约500亿美元中国商品征收25%关税的计划以来,中美之间围绕各自核心经济利益“打打谈谈”的贸易紧张状态暂时宣告解除。

中美能够达成第一阶段经贸协议整体上是符合预期的。首先,2020年是美国的关键大选年,特朗普的第一要务将是赢得大选。而目前较为低迷的民意需要来自农业州的确切支持,同时其需要在大选年期间力保美国经济、股市不会出现明显的下滑。再叠加目前民主党咄咄逼人的弹劾进程,特朗普无疑需要转移公众视线的可靠政绩,这些都增加了特朗普达成初步协议的意愿。此前所谓“大选后是合适的机会”无疑更是一种迷惑性的言论,若没有可供吹嘘的政绩如何提升其连任的可能性。

从近期金融市场的表现上,中美之间阶段性的握手言和无疑提振了投资者的信心。美国股市道琼斯工业指数、纳斯达克指数以及标普500指数都在12月13日中方确认协议文本达成一致后取得明显的上升动能,在近六周时间内三大股市都屡创历史新高。同时恐慌指数期货已经明显回落至接近13.5的创纪录低位。

从协议文本的内容上看,第一阶段协议主要由八个关键部分组成,分别是知识产权、技术转让、粮食和农产品贸易、金融服务、宏观经济政策和汇率问题及透明度、扩大贸易、双边评估和争议解决以及最后条款。在部分关键措辞的对比上不难发现此次协议是一种双方都做出了妥协的结果,虽然双方可能都并不满意,但此协议可能是在目前阶段中美所能达成的最合适的协议。

在执行层面,美方放弃了在协议内加入中国必须修改法律以确保协议执行的要求,而在此之前美方曾要求中国对法规作出数十项修改。同时,若双方将来在执行方面产生纷争将首先在一个协商机制中进行解决,只有在双方未能在某个问题上达成一致,提出投诉的一方才可以采取“相称的补救措施”。这虽然没有完全杜绝贸易纷争再次升级的可能,但也保证了一种机制确保中美双方在某些矛盾产生的初期就能进行迅速讨论和研究。

在金融层面,中方承诺将迅速采取措施加大金融开放力度,包括让万事达卡、Visa和美国运通等美国企业进入中国市场,而美方也同样做出了继续向中国银联进一步开放市场的承诺。同时中方表示将在汇率方面加强市场化的运行机制,而美方在此次协议签订之前已经将中方从“汇率操纵国名单”中移除。

在采购层面,中方承诺在2020年和2021年间增加购买2000亿美元商品和服务,具体第一年增购约770亿美元,紧接着在第二年增购1230亿美元。在公开采访中中国谈判代表表示未来两年中国公司“将根据市场情况”,每年购买400亿美元的美国农产品。早些时候,中国曾拒绝就购买美国商品的具体规模作出承诺,自贸易战开始以来,中方已经转向与巴西、阿根廷等国签订了新的农产品采购合约。

在知识产权层面,中方同意对各自商业机密给予更加严格的保护,并增加对类似“故意窃取商业机密”的行为进行刑事处罚。保护在中国开展业务的美国企业应能够在合法的前提下公开、自由地展开运营,而无需承受可能存在的将其技术转让给外国商业伙伴的压力。强调了对于共享技术必然是真正基于“自愿”的原则之上。而美方实际也做出了一定妥协,没有仔细分项标明某些新领域的关键商品。

后续演变上看,对于第二阶段协议而言,中美双方可能难以在2020年有实际性的进展,中方首先会密切观察美国大选的实时情况,不大可能在某个候选人身上轻易下注。且下一步协议谈判涉及的内容较为复杂,双方如何寻找到一个合适平衡点的难度将大幅提升。

(作者李湛为中山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中山证券研究员 梁伦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