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管新规落地后,上市公司的投资逻辑

2018年09月13日 19:57  

本文3055字,约4分钟

“上市公司要有海纳百川的胸怀,如果并购后,不能充分发挥并购企业的比较优势,形成1+1大于2的并购效果,估值达不到预期,也就意味着得不到资本市场的认可,就失去了并购的意义。”

2018年7月12日,清科创业、投资界联合主办的第十二届中国基金合伙人峰会于上海外滩茂悦大酒店圆满闭幕,集结了中国顶尖的LP与GP同赴盛宴,前瞻中国股权投资市场发展大势。鑫茂荣信财富针对资管新规冲击下的基金新格局、政府引导基金如何“引”、上市公司的投资逻辑等主题进行了梳理和解读。

图:第十二届中国基金合伙人峰会 投资界/摄

资管新规冲击下的基金新格局

自4月27日央行等部委发布资管新规指导意见以来,已经过去了2个多月,虽然相关细则还未出台,但资管新规对金融机构包括银行、保险、基金的影响还是比较深刻的。在“2018年,基金募资新格局”的圆桌论坛中,软银中国资本合伙人兼CFO陈华、云启资本创始合伙人毛丞宇、天创资本合伙人师荥等三位嘉宾一致认为,目前资管新规出来,短期内对行业会有一些不利的影响和调整,但长期来看,资管新规在规范资本市场、引导资本市场健康发展是有利的。

图:第十二届中国基金合伙人峰会 投资界/摄

达泰资本创始人、管理合伙人李泉生表示,资管新规对资本市场的影响主要表示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明确规定货币基金不再保本保收益,有利于高净值人群转向长期投资尤其是私募股权投资;第二,短期会影响银行和信托的参与规模,进而影响母基金的规模;第三,高净值客户门槛的提高,对个人和机构来讲都是一个挑战。

对于机构来讲,资管新规导致多元化的资金来源大幅缩减,那么,在募资策略上又该如何调整呢?从LP的角度,招银母基金负责人朱正炜表示更看重GP的专业性,具体表现在团队背景、储备资源、项目策略和取得的成绩。LP其实也是不一样的,他们都有各自的诉求和特点,即便是同一类基金,依托不同的实业板块,都会有不同的诉求,因此,LP其实更加细分。同时,LP会选择有行业背景并向好的发展方向上靠近。比如鑫茂荣信财富的合作伙伴荣道资本自成立以来,专注于文化教育、医疗健康、信息技术、消费升级和先进制造五大行业,所投项目包括奥远电子、芥末网、华普教育、奇致激光、开特股份、朗润医疗、成大生物、利美康、东霖食品等优质企业,同时也为投资者带来了丰厚的回报,当然募资的效果也就不会差了。

政府引导基金如何“引”

从2015年开始,政府引导基金单次规模就没有少于100亿。无论是北京还是上海还是重庆,虽然时间有先后,但是大家的方向都类似,而且2015年以后随着国家对财政资金使用方式的调整和优化,更多的资金进入市场,通过引导基金、母基金的方式去支持产业发展。那么在金融监管趋严的情况下,政府引导基金作为市场上的主要力量,是如何评选GP的呢?

图:第十二届中国基金合伙人峰会 投资界/摄

浙江金控投资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范慧川讲到,浙江金控在选择GP的时候,一直强调GP的专业性和规范性。因此,在细分领域深挖会更受机构青睐,同时政府引导基金更希望相对稳健,在合规性上要求也会比较高。

上海科技创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引导基金部总经理何琦表示,总体来说,政府引导的基金还是看团队的能力、业绩,如果一个基金公司退出的案例不是特别多,那么对它过往的业绩判断确实有一定难度。此外,对整体方案的可行性比较关注,希望团队要有自己投资的理念,并能够稳健地执行下去。

北京科创基金总经理&中金资本董事总经理杨力坦言,北京市科创基金对GP的要求主要有两点,一是地域特点,立足北京;二是科创,希望GP对科技创新有自己独到和独立的思考,同时在投资策略和方向上更聚焦科技创新,而不是服务模式创新的投向上。这是对GP的专业性要求。

重庆产业引导基金董事长杨文利分析道,除了政府的规范性和专业性,第一对行业是不是足够深入了解,第二对产业链是不是深度熟悉,第三是投资策略。专注的、优秀的GP团队应该是深耕于细分行业,有自己独到的投资策略,并最终在投资过程中严格执行投资纪律。

政府引导基金,实际上是可以通过组合拳的方式来引导产业发展,包括政府引导基金可以跟投,还可以通过基金的方式,包括产业基金、行业的专项基金,这样的组合方式进行引导。但是政府不能把引导基金作为解决营商环境来招商引资,而是建立一种生态,帮助GP解决融资难的问题,让优秀的GP能够和政府并肩完成当地特定的产业发展任务,实际上更是一个彼此扶持,互相成就的过程。

上市公司的投资逻辑

尽管政府引导基金可期,但资管新规政策的出台,还是导致很多上市公司的资金非常紧张。对此西安东盛集团董事长兼总裁、广誉远中药掌门人郭家学,重庆华森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小英,招商致远资本并购基金负责人吴金刚,美国万通证券UnivestSecurities, LLC首席运营官郭易参与了本场讨论。

图:第十二届中国基金合伙人峰会 投资界/摄

西安东盛集团董事长兼总裁、广誉远中药掌门人郭家学表示,在医药行业深耕多年,最初主要是构建综合性的医药,到后来更加专注医药行业的细分领域。从企业的实际发展出发,既要立足于打造上中下游全产业链,持续提升核心竞争力,又要坚持工匠精神,做好产品。郭家学还特别强调,在今后一年或者很长一段时间,将会加大科技方面的投入,通过拥抱现代的先进技术,比如说人工智能,把医疗“复活”。

无独有偶,鑫茂荣信财富的战略合作伙伴荣道资本所投的成大生物,主要专注于狂犬病疫苗、人用乙脑灭活疫苗的研产销。成大生物凭借多年来强大的技术实力和经验,深耕人用疫苗、单抗类生物药、血液制品疫苗等多元化业务领域,丰富的产品储备持续注入业绩增长活力。此外,成大生物同样注重科技投入,获得专利授权53项,多项新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并率先打破外资企业的市场垄断,其中人用狂犬疫苗长期占据行业40%左右的市场份额,连续多年保持第一。我们认为,受益消费升级和人口增长,医药行业处于上升拐点,医药板块细分市场或将迎来蓝海机遇。

同属医疗行业,重庆华森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小英讲到,资本市场最好的时代也是变数最大的时代。因为国家各种产业政策的支持和鼓励,尤其以高端仿制药政策的出台对整个医药行业的影响是最大的。再者国家食品药品监督总局加入ICH,意味着中国在药品研发和注册国际化道路上迈出了历史性一步,CFDA在国际药品研发和注册技术要求领域有了发言权和参与决策权,但中国医药产业面临挑战的同时也获得巨大的发展机遇。在这样的背景下,作为上市公司必然会进行投资逻辑的调整。首先,在投资理念上,要聚焦主产业,和主业所延伸的上下游企业;在投资策略方面,一定不能盲目扩张,要量力而行、综合考量能否将并购的主体或所投项目,在今后的运作过程中做到有机整合,并真正成为企业的增量和增值,这个更重要。

针对并购的策略,招商致远资本并购基金负责人吴金刚提出来独到的见解。他认为,现在并购的主题就是产业并购,但是产业并购并非一定要做主业上的并购。很多上市公司也在做转型,发展第二产业,有的定位做教育,有的做军工,有的做大健康,这也是一个好现象,但选择主业一定要选择自己能读懂的行业,或者未来要专注的行业。

其次,在并购的过程中,目前市场比较严重的倾向是高估值和高配比,即二级市场的估值在下降,但一级市场的估值却没有降下来,显然,这需要一个磨合的过程。再次,上市公司要有海纳百川的胸怀,如果并购后,不能充分发挥并购企业的比较优势,形成1+1大于2的并购效果,估值达不到预期,也就意味着得不到资本市场的认可,就失去了并购的意义。因此,好的项目一定会被好的上市公司收购,并购后一定会达到更好的效果,而不是拼盘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