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贸易谈判下一步:对等关税重塑利益格局

《财经》杂志 文 | 邵宇 陈达飞  

2018年05月28日 20:02  

本文5568字,约8分钟

当下中美贸易纠纷,以及后危机时代全球在金融监管等方面的协作,似乎都可以看作是国际贸易、货币和金融规则的重构。本质上就是一个“讨价还价”的过程,只要双方有利益交汇点,通过不停地试错,回归“均衡”只是时间问题

中美贸易第二轮谈判已经结束,双方于5月19日在华盛顿发表联合声明。从内容上来看,这是双方达成的“妥协式共识”。一方面,中方承诺将增加购买自美国的商品和服务,这有助于缩减美对华双边贸易逆差。同时,双方还同意在知识产权方面加强合作与沟通。另一方面,双方在投资领域也达成了共识,鼓励拓展双向投资,将进一步营造公平竞争的营商环境。从特朗普首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和第一轮谈判清单可知,美国在贸易上的诉求是要建立“自由、公平和互惠”(Reciprocal,或译成“对等”)的经贸关系。联合声明并未提到关税问题,它的重要性往往容易被忽视,但它是“对等”或者是“互惠”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重塑中美利益的关键变量。所以本文主要谈关税税率问题。

对等关税对中国意味着什么?没有关税壁垒的“保护”,中国企业在全球产业链分工中的“优势”是否会丧失,还是会在全球竞争环境中获得更好的发展?同时,美国能否实现减少贸易逆差的目的?为回答这些问题,我们与英飞咨询(ISM)肖敬亮团队,利用全球生产供应链模型(GSCM),模拟各种可能的政策对中美经济的影响。GSCM是基于可计算一般均衡(CGE)框架和微观理论,以全球视角分析政治、环境以及经济冲击的政策模拟工具。模型通过进出口贸易以及投入产出表数据连接了各国经济部门,包括各行业的生产商,消费者以及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