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酬令规定,全部演员的总片酬不超过制作成本的40%,其中,主要演员不超过总片酬的70%,其他演员不超过总片酬的30%,如有超过需进行备案。
2017年9月22日,中国广播电影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电视制片委员会、中国广播电影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演员委员会、中国电视剧制作产业协会、中国网络视听节目服务协会联合发布《关于电视剧网络剧制作成本比例的意见》。
在意见中,要求各会员单位及影视制作机构要把演员片酬限定在合理的制作成本范围内,全部演员的总片酬不超过制作成本的40%,其中,主要演员不超过总片酬的70%,其他演员不超过总片酬的30%。如果全部演员总片酬超过制作成本40%的情况,制作机构需要向所属协会及中广联演员委员会进行备案并说明情况。
这是继今年九月初,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改委、财政部、商务部、人社部等五部委联合下发《关于支持电视剧繁荣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后,再次对演员的“天价”片酬做出限制。五部委联合下发的通知中明确规定,严禁播出机构以明星为唯一议价标准;行业组织出台电视剧成本配置比例指导意见,优化片酬分配机制。
近年来,演员的高片酬已经成为影视剧制作最高的成本支出。根据《财经》记者了解,在目前影视剧制作上,整体演员的片酬占比少的占到了成本的30%,多的会超过50%。
多位接受《财经》记者采访的业内人士表示,在市场定价下,只要不压缩其他制作环节的正常支出,演员的高片酬本无可厚非,但真实的情况往往是因为演员片酬高企,不得不从其他环节节约成本。
一位艺人经纪公司人士告诉《财经》记者,公司帮演员接第一部戏开出一个价格,如果下一部戏的开价降低演员一定是会有意见,在这样的情况下演员的价格只可能是越开越高。
上述经纪公司人士表示,演员有很多的选择,花两天拍一个广告所获得的收入与花三个月时间拍一部戏的价钱实际上差不太多,所以从效益回收的角度上而言,经纪公司和演员会认为这个片酬并不高。但是对于制作方而言,目前的价格肯定是虚高的。
在通常的认知上,演员的片酬高企是因为制作方认定该演员拥有很高的人气与话题性,因而愿意开出高额的价格。但如今的趋势是越来越非理性。除了明星自己开出的价格,越来越强势的平台方也开始对制作有了深度的影响。
一位影视公司创始人告诉《财经》记者,过去平台方就是播出渠道,如今平台越来越强势,他们会主动参与到演员的选择当中。他表示,艺人如今有一套分类准则,一种是流量艺人,另一种是平台艺人。流量艺人即通俗意义上拥有高人气的艺人,而平台艺人的人气与话题性并不高,能为内容带来的流量也不一定理想,但往往平台非常认可。
尤其在青春偶像类型的电视剧与网络剧集上,电视台等播出平台基本有一个自己的名单,大量二线都够不上演员却没有缘由地会受到平台的青睐,被找来做主角,制作方在平台的强势下,往往也都能接受。如今,这类艺人一部戏的片酬开到3000万以上已属中等水平。“你说他们值这个价吧,好像也值,但你要觉得他们有流量吗,其实也并不高,这就是行业的怪象,所有事情都是凭感觉。”
该公司一位出道一年的新人演员,在演完本公司一部自制网剧后,虽然该部网剧总播放量才刚刚超过4亿,但其单部戏片酬已经涨了100倍,超过1000万。
“这次新规专门针对电视剧网剧,一方面是因为电影市场在最近一两年有些不太景气,很多公司转战收益更加稳定的电视剧开发,大牌明星也纷纷回归小银幕,导致整体行业价格水涨船高。”一位文化行业投资人对《财经》记者表示,一位将近10年没有拍过电视剧的一线演员,在回归后接的第一部电视剧就开出了一个亿的价格。
“但本质上,艺人片酬的水涨船高是因为娱乐圈供给的缺失。”一位文化娱乐行业投资人对《财经》记者表示,中国没有像韩国那样市场化的,不断输出明星艺人的偶像学校与经纪公司,即便是和好莱坞相比,演员数量也是大大的缺失。
上述投资人表示,出台的规范在如今行业不理性的环境下一定是好事情,尤其是在制作水平尚未达到优质程度的时候,更加需要用一定的行政手段来促进整个行业的规范。在他预测,这个规范会是一个较为长期的政策,根本目的在于促使行业能够形成一套自我规范的机制。
(《财经》记者 高洪浩/文 宋玮/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