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数据显示,北京去年空气质量改善的说法“非常脆弱”

《财经》记者 习楠 | 文 王小 |  编辑  

2017年03月18日 11:03  

本文2532字,约4分钟

如果不实施减排措施,在当时的气象条件下,“APEC蓝”很可能不会出现。由此可见,从源头上限制住污染物的排放,北京空气质量不仅可改善,更是可控的。

3月17日,在灰霾笼罩中,北京大学发布《北京地区2013-2016年区域污染状况评估》称,北京2016年空气质量改善的成果“非常脆弱”。

这次研究采用了新的思路和方法。以四个季节年,即2013年3月至2017年2月来评估北京大气污染治理效果,以往多以自然年计算。一个季节年,是指当年3月至下年2月,每三个月为一个季节,从春至冬。

比自然年时间“向后平移”两个月,却出现截然不同的结果——北京2016年PM2.5均值浓度比2015年增加了6.7%。而若按照自然年,2016年比2015年浓度下降10.3%,这与北京市环保局公布的9.9%非常接近。

原因在于,2016年1月和2月PM2.5浓度非常低,2月甚至是四年里最低的。在自然年里,2月“拉低”了整个2016年PM2.5浓度。而在季节年里,这两个月实为2015年冬季,不被计算在2016年内,加之2017年1月和2月PM2.5浓度强力反弹,拉高了2016季节年的数据。

“使用一个完整四季的季节年,主要是考虑到一个季节具有一个稳定的气象特征,以季节为单元也更有利于我们使用的气象调整方法。”该报告负责人、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统计科学中心讲席教授陈松蹊告诉《财经》记者。

气象调整方法,将气象条件对污染物浓度的影响加入数据分析,如驱霾的好帮手——风,使最终数据发生巨大变化,让“治霾成就”大打折扣。

过去几年,北京PM10、PM2.5的浓度并没下降。2013年,PM10-2.5浓度在四年中较低,2014年显著增加,2015年小幅降低后,2016年秋冬季又上升。

研究团队首创了“PM10-2.5”,指介于2.5微米至10微米之间的颗粒物。这部分颗粒物主要来自沙尘、道路扬尘和一次性排放,同样威胁人体健康,且有可能进一步分解为PM2.5。

“在北京PM2.5下降空间趋小的情况下,减少这部分颗粒物的浓度,对下降PM2.5浓度会有直接和间接的作用。”陈松蹊告诉《财经》。

中心和南部区域污染拉低均值

这次项研究的另一个不同是,采用了北京市全部36个空气质量监测站点和15个气象站点过去四年的数据。这些监测点记录了逾千万条污染物浓度和气象数据。

环保部门发布的空气质量报告,数据来源通常是北京境内11个国控站。

从这些数据中寻踪觅迹,可见2015年空气明显变好,春、夏、秋三季PM2.5浓度都明显低于2014年同期,冬季却仅下降5%。

2016年,北京空气质量没有预期的显著改善。罪魁祸首在北京中心和北部区域,其秋冬PM2.5浓度均高于2015年同期,于是两区域全季节年的平均浓度没有低于2015年。这一研究也提醒,需要更多的角度去思考“灰霾制造者”的要害。

北京PM2.5均值浓度冬季最高,这一结果与近四年来的研究及民众感受一致。

南部区域无疑是北京治理大气污染的软肋。数据显示,南部区域PM2.5污染比中心区域严重得多,尤其秋冬两季。2015年冬季,南部地区PM2.5平均浓度竟比六环内高出63%。

污染物排放在京南地区更高,且从南向北扩散,该研究认为,秋冬两季京南地区的减排力度还应更大。

大气污染物中,还有颗粒较大的污染物PM10。虽然北京污染主要由PM2.5造成,但后者的浓度、分布,与PM2.5息息相关。

北京春季PM10浓度全年最高,因为此时多风多沙尘。北京中心区域全年PM10浓度都比北部区域高17%以上,来自北京以南地区的污染物,又让南部地区浓度普遍高于中心区域,冬季更加明显。

在过去四个季节年,PM10浓度有一定改善。研究团队认为,这主要是由其中包含的PM2.5得到治理而促成的。

机动车、燃煤还需加强管理

二氧化氮浓度,在2016年没能如愿降低。北京已有550万辆机动车,这意味着尾气排放有可观的基数,尾气是二氧化氮主要来源。四年中,2015年是二氧化氮浓度下降最明显的一年。

二氧化氮季度平均浓度的空间分布,在北京呈东西短、南北长的椭圆形,逐渐向外围减弱,椭圆中心在东城区、朝阳区。无论是这四年中的哪个季节,这个椭圆形区域均很明显,椭圆形内也是北京市交通最拥堵的地段。

这也表明,对机动车减排,我们还没有找到有效的方法。要改善空气质量,就必然要继续打压这些污染物的浓度,机动车尾气排放便是逃不过的治理对象。

供暖期一如既往,加重了大气污染,在四年中基本一致,如果一个污染物浓度高,那么其他污染物的浓度也会随着升高,反之亦然。

在过去几年间,“煤改气”等措施将北京市中心区发电和冬季供暖推向了天然气,二氧化硫浓度随之大幅降低。自2015年,北京在非供暖季期的夏秋两季,二氧化硫浓度已进入“个位数时代”。

差距依然很大——目前世界上发达国家主要城市二氧化硫的浓度在四季均是个位数。

由于供暖,春冬两季二氧化硫浓度明显偏高,其中一部分来自本地排放。另外一部分,研究者认为来自河北。2016年秋冬,河北省煤炭消费量出现反弹上涨,整个京津冀地区2016年二氧化硫减少也不显著。

对此,报告建议,北京市下一步“煤改气”“煤改电”措施应重点针对边缘地区的冬季供暖。

“会议蓝”也被当做了分析的对象。

研究人员将APEC会议期间的空气监测数据与其他年份同期数据对比发现,如果不实施减排措施,在当时的气象条件下,“APEC蓝”很可能不会出现。类似的还有“阅兵蓝”。

基于此,研究人员称,“只要肯从源头上限制住污染物的排放,北京的空气质量不仅是可以改善的,更是可控的”,需要的是为改善空气质量设计出可持续的管控体系。

(《财经》记者 习楠/文 王小/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