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后三年,四川雅安芦阳二小四次搬家终涅槃

《财经》记者 孙爱民 | 文  

2016年04月20日 21:02  

本文1230字,约2分钟

4月20日,四川雅安“4.20”地震三周年。这一天,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芦阳镇第二小学校长杨成虎,早早来到学校,与青灰、雅白和朱红色交相辉映的教学楼,共同迎接700多名学生的到来。

站在学校大门口,杨成虎感慨万千。震后三年,这所学校可谓是颠沛流离。在那场大地震中,学校建筑遭到严重破坏,大部分教室倒塌。震后当天,学校所在地成为了附近居民的临时安置点,大批武警与解放军战士也驻扎在校区。

地震发生后,这所始建于1951年小学,学生一度从700多人降至400多人,教室也从临时帐篷,到板房,到轻钢房,再到现在的新校舍。

“回想这三年,全校师生从流离失所到重新相聚,与整个地震灾区一起,芦阳二小又活过来了。”杨成虎在接受《财经》采访时如是说。

(地震前的芦阳二小校门)

(震前的芦阳二小校园)

(芦山“4.20”地震后的校园)

(芦山“4.20”地震后的教室)

“4.20”雅安强烈地震,造成学校校舍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坏。学校教学楼被鉴定为D级危房。

(学生们在帐篷内上课)

(学生们在板房前开展活动)

2013年,5月6日芦阳二小震后复课。400多名师生搬进6间板房内,13个班级分段分步上课,早上1、3、5年级,下午2、4、6年级上课。

“板房教室里又热又闷,打开所有的窗户都不管用。板房不隔音,旁边的班级朗读课文,这边老师讲课都听不见。”学校总务主任雍美良回忆,最多时,71个孩子挤在60平米的教室里,这样挤了一年。

在芦阳二小搬入芦阳三小校区后,有一年时间,学生们在8间轻钢房内上课。杨成虎告诉《财经》记者,轻钢房校区场地狭小,37位教师挤在一间教室里办公,各年级只能合班上课,教育教学回复到“刀耕火种”的地步。

(芦阳二小新校区校门)

(芦阳二小新校区内)

根据芦山县“4.20"地震后恢复重建城区规划,芦阳镇第二小学需另选址建设。新校区由中央财政出资2700万完成征地、拆迁,壹基金捐赠2500万资金完成土建、装修、设备采购等。于2014年6月20日落地实施,占地约60亩,建筑面积7248平方米。

(芦阳二小励志楼)

(一名学生在校园内奔跑)

芦阳二小新校园突出体现“人性化”的设计理念,拥有一栋办公楼,4栋教学楼,还有学生食堂等。所有建筑由中央连廊全部连通。室外运动场地除了250米的环形跑道,还有一个小型足球场和两个篮球场。

(学生们的体育课)

(新芦阳二小的建筑结构)

负责芦阳二小项目的壹基金工作人员郭云哲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芦阳二小新校区建筑全部是按八度抗震设防。教学楼均为一楼一底,且由走廊链接,相互拉扯,互联互通。底楼教学楼前的草坪空间宽大,易于学生应急避灾,二楼的阅览室前的空坝有向地面滑行的逃生滑道。应急楼梯设计很宽,逃生时宽松、有序。

(部分图片由杨成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