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商务部长陈德铭:八九月为中美投资协定重要时间窗口

《财经》记者 袁雪 发自博鳌  

2016年03月23日 14:09  

本文1217字,约2分钟

商界人士们也表达了同样的担忧。中国振华重工总裁宋海良就称自己的公司也切实感受到两国战略定力不足和战略误判的影响,“在一些领域在某一段时间推进速度很快,有一段时间却停滞下来”;美国安利公司总裁Doug DEOVOS也同意,“美国大选导致美国政府的政治意愿下降,可能是影响两国之间贸易或投资的一个最大风险。”

作为部长主导过5年中美投资协定(以下称BIT)谈判的中国前商务部部长陈德铭形容BIT谈判“快到终点”,但美国的总统大选进程现在是他最大的担忧,“机会之窗到今年八、九月时是否还会存在,那时美国总统大选将进入实质阶段”,陈德铭在3月23日的博鳌亚洲论坛上表示。

目前共和党和民主党的初选正在火热进行,候选人们经常针对自由贸易、开放口诛笔伐。共和党的领先者特朗普就经常抨击中国,例如警告移民审查不严造成的危险;他在一次演讲中谈到中国时又表示:“他们抢了我们的就业,他们抢了我们的钱财,他们抢走了一切。”

参加这场中美投资协定分论坛讨论的商界人士们也表达了同样的担忧。中国振华重工总裁宋海良称自己的公司就切实感受到两国战略定力不足和战略误判的影响,“在一些领域在某一段时间推进速度很快,有一段时间却停滞下来”;美国安利公司总裁Doug DEOVOS也同意,“美国大选导致美国政府的政治意愿下降,可能是影响两国之间贸易或投资的一个最大风险。”

陈德铭向记者透露,希望BIT能在8、9月之前完成谈判,但不容易,在负面清单上双方都有些困难,美国要价非常高,双方在纯经济方面达成共识较多,但在文化、电信,以及涉及政治因素的领域还有困难。

自2008年启动中美投资协定以来,文本谈判中的主要核心问题已经完成,从第十九轮开始双方胶着在负面清单的博弈上,至今已至第24轮。而在这八年间,中美之间的投资关系态势已然发生变化,在2014年中国对美投资第一次超过了美国对中国投资,2015年这一趋势进一步发展。当年,中国对美投资额为85亿美元,美国对中国投资为26亿美元。中国也随之向美国提出了更多的要求。

宋海良提出在高新技术审查方面,如何对中国企业体现公平性和可预见性是对中美BIT的期待,“哪些技术是可以掌握的?在我们自己看来,一些技术完全可以对中国开放,完全可以实现中美企业的合作。但是往往都难以获得批准,或者需要经过艰难的审查。”

电信行业也是中国对美国投资遭遇障碍较大的行业。美国前副国务卿Reuben Jeffery表示,电信行业在某些情况下又和国家安全问题挂钩,美国有一个国家跟安全相关的负面清单,会影响国家安全方面的行业。对此,陈德铭也对记者透露,“安全问题方面是作为例外来进行谈判的,对于美国在安全方面的一些做法,中方也希望在另外提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