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政治科学家科恩(Marty Cohen)等人在2008年出版了一本名为《党说了算》(The Party Decides)的著作,提出美国主流政党是由有影响力的政治领袖、社会活动人士、利益集团等组成的强有力的机构,即便在上世纪70年代McGovern-Fraser改革以后,它也能够左右党内的总统提名,并由此实现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这本书最近被美国媒体热议,因为2016年的选举正在为它提出的结论制造一些新的挑战。
随着2月23日第四场共和党初选在内华达州落幕,所谓共和党建制内——包括共和党籍的州长、大城市市长、地方及国会议员、司法部门官员、有影响力的卸任官员、全国选举委员会、超级政治行动委员会、工会等——对选举走向所能发挥的威力仍然没有显示出来。
去年选战伊始,杰布•布什、斯科特•沃克等“党内人士”曾一度领先民调榜,不过很快被“党外人士”特朗普、卡森等人超越。初选开始时12名候选人齐上阵,党内筹码分散;到内华达州初选后局势开始明晰起来,仍然在选的5名候选人中特朗普大比分领先,不受党内待见的科鲁兹和“党代表”佛罗里达州参议员马可•鲁比欧并列第二。
共和党内的筹码迅速向鲁比欧汇集。2月22日,鲁比欧的团队至少发出了7封邮件宣布新的支持者,其中包括参议员Thom Tillis, Jeff Flake, 前州长Tim Pawlenty以及1996年获得共和党总统候选人提名的Bob Dole。
据《洛杉矶每日新闻》报道,好莱坞的不少保守人士也开始运用他们的影响力为鲁比欧拉票。电影制片人Dave Berg表示,他非常确定大金主正在向鲁比欧靠拢,他正在鼓动一切能鼓动的人这样做。
(截止2016年2月23日党内支持率)
如果这件事出现在上世纪70年代以前,鲁比欧基本上可以安然入睡了。1968年民主党人Hubert Humphrey压根就没有参加任何初选,通过寻求地方和联邦的党内领袖、工会大佬等党内人士的支持,就谋到了副总统一职,而Eugene McCarthy、Robert Kennedy等人参加并在初选中领先,获得选民支持却输掉了竞选。
当年大选结束后,民主党全国委员会成立了由参议员George McGovern及众议员Donald Fraser领导的委员会进行改革。改革的结果是制定了公开透明遴选参加党代会的代表的程序,这些党代表不再由各州的党内领导人内部决定,而是由选区的选民投票决定,一个候选人能获得的党代表票数大致与获得本党选民的投票数一致。共和党此后也遵循了类似的规则。
不过《党说了算》一书认为,如果这样就认为党说了不算那就错了。作为一个以候选人为中心的选举机制,党在选民参与投票前就提前勘察和清理了场地,在选举中为选中的候选人建立支持联盟,并运用影响力去说服选民改变主意。
科恩等人辩解说,McGovern-Fraser改革管住了党内的官员,但是管不住和他们有千丝万缕联系的利益集团、议题倡议组织、意识形态活动人士(例如大金主、工会、茶党),党内可以通过这些渠道将资源注入选中的候选人,影响并引领普通选民。这种影响在里根、克林顿、两个布什总统、戈尔的竞选活动中显而易见。
杰布•布什2月20日退选后,聚集作用的效果并不理想。鲁比欧在2月23日内华达初选中获得7张党代表票位列第二,特朗普为14张,科鲁兹为6张。
鲁比欧在内华达州有天然的优势——他的青年时代有6年在拉斯维加斯度过,但这似乎也没什么用。可能更让他伤心的是,统计结果显示,占该州人口30%左右的拉美裔共和党(年轻人占多数)更多把票投给了今年70岁的特朗普,而不是44岁、“根正苗红”的拉美裔鲁比欧!美联社在内华达州投票时进行的民调显示,在10个投票者中有6人对政府的工作表现感到愤怒,他们很可能都避开了鲁比欧。攻击“建制派”的政治正确看上去正是特朗普新罕布什尔州、南卡、内华达三连胜的“杀手锏”之一。
2月中旬,纽约州的伊利郡做了一个实验:共和党主席Nick Langworthy召集300名他们认为“真正的”共和党员(而非激进愤怒的共和党人)进行模拟投票,投票严格在正式的投票机上进行,结果“反建制”的特朗普获得了57%的选票。但另一项2月初在爱荷华州一个选区举行的类似实验显示,鲁比欧以54%领先,特朗普仅为24%。
“党内”、“党外”之争将在本次大选中的多个节点反复被验证,特朗普是否会打败鲁比欧,即使打败鲁比欧是否能战胜拥有多年从政经验的老牌民主党人希拉里•克林顿(如果她获得提名的话)?只有选票才是答案。
一些人认为共和党的“建制派”还没有完全丧失希望。南加州大学杰西安鲁南政治学院主任Dan Schnur表示,共和党可能等待鲁比欧脱颖而出等得太久了,让特朗普有足够时间稳稳地保持了领先地位,但是现在还不晚,“超级星期二”还有565张党代表票,成败在此一举。“这种局势如果保持到3月中旬,就再也没有后悔药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