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6日,中国外交部公布了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对美国进行国事访问的成果清单,其中包括中美双边投资协定(BIT)谈判进展。
成果清单写道,中美两国领导人积极评价正在进行中的中美投资协定谈判业已取得的进展。“鉴于谈判取得的进展和双方于九月改进了各自的负面清单出价,中美两国同意强力推进谈判,加快工作节奏,以达成一项互利共赢的高水平投资协定。”
中伦律师事务所从事国际投资仲裁业务的合伙人任清对《财经》记者就此解读,此前有说法认为美方将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置于优先地位,中美投资协定要为其让道。“这次‘强力’和‘加快’的提法表明了美国的政治意愿,美方将中美BIT置于突出重要地位,不会因为TPP谈判而忽视或延缓中美谈判。”
成果清单上还提及:“高水平的投资协定将反映双方对于非歧视、公平、透明度的共同成果,有效促进和确保市场准入和运营,并体现双方开放和自由的投资体制。”
“高水平”的表述在成果清单中反复出现了三次。“重申高水平既是一贯表态,又是回应此前美国94位CEO的呼吁。高水平既包括市场准入方面的高开放水平,也包括规则上的先进水平。”任清说。
9月14日,94位美国公司首席执行官联名致函习近平和奥巴马,呼吁中美两国之间尽快缔结高标准的《双边投资协定》,并期待两国能就这一历史性的协议取得重大进展。
中美双边投资协定谈判于2008年启动,目前已经进入负面清单谈判阶段。中美双方在今年6月首次交换了负面清单出价。
今年9月,在习近平访问美国前,中美双方在华盛顿举行的第21轮谈判中交换了调整后的负面清单出价。中国商务部方面表示,双方将对对方的改进出价进行全面评估,推动谈判取得积极进展。
任清表示,中美已就负面清单进行了三轮正式谈判,此外可能还有若干非正式磋商,但目前仍然存在分歧和差距。
在习近平访问美国前,中国美国商会主席吉莫曼表示,希望中美双边投资协定能成为此次访问的重点。但他同时表示距离完成谈判仍有长路要走。他在此前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负面清单内容应该尽可能短,他还特别强调服务行业不应列在负面清单上。
中方对美方的负面清单也有不满。中国财政部部长楼继伟在今年早些时候表示,美方在负面清单中列举了关键基础设施、重要技术、国家安全三项,但对此均不作定义;并且在中方在美投资、经营的任何阶段,美国行政当局都有权中止项目,产生的成本由投资人负责。这些都增加了中国在美投资的不确定性。
在日前举行的中美工商领袖和前高官第七轮对话期间,美国全国商会常务副会长薄迈伦透露,中方改良版的负面清单出价,减少了长度和领域,但仍有35-40个领域被排除在外。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常务副理事长张晓强则表示,如果只是从数量上看,美方的负面清单很短,但加了一个“各州法律规定例外”,使中国企业面临很大的不确定性。同时,美方对关键基础设施和重要技术的定义也不明确。
除了负面清单,中方的关切还体现在国家安全审查和国有企业对美投资等议题上。这在中方公布的成果清单中也有所体现。美方承诺,对包括国有企业在内的中国投资者保持开放的投资环境,给予和其他国家投资者一样的待遇。
在安全审查方面,中美双方承诺,其各自关于外资的国家安全审查(在美方指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的审查程序)的范围限于属于国家安全关切的问题,不通过纳入其他更宽泛的公共利益或经济问题将审查范围泛化。双方承诺,其各自的国家安全审查对于被审查的每项投资,无论其来源地都按照法律适用相同的规则和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