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专稿丨中美结束对话战略分歧依然

《财经》记者 蔡婷贻 | 文  

2015年06月25日 18:29  

本文1017字,约1分钟

在日前结束的S&ED中,中美双方就南海、网络安全、双边投资协定等核心议题进行了交流,但未达成主要共识。

经过两天马拉松式会谈,第七届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S&ED)在美国总统奥巴马接见中国代表团后结束,双方就127项合作达成协议。

尽管不少学者对会谈结果抱着低度期待,但该会谈为近来因南中国海和网路安全引发的紧张关系,提供了直接沟通的机会,双方也释放出了积极为习近平9月访美制造条件的信号。

在这次会议中,两国主要在气候变迁、海洋保护、打击非法捕鱼以及司法合作、共同打击贪腐和共同应对灾难等议题上达成共识。

但是,在双方都试图积极推动的双边投资协定(BIT)上,中美两国政府显然对达成协议的时间表持不同看法。两国在这次会议交换了负面清单,也就是不对彼此开放行业的列表,双边清单出现明显的长短差别。

商务部贸易谈判副代表张向晨在吹风会上表示,在习主席访美前,双方还需再进行一至两轮谈判,使清单有“比较好且重要的改进”。但美国财政部长Jacob Lew却表示,“如果像棒球比赛一样有9局,我们只在前面开始的几局….接下来还要有很多、很多回合讨论。”中美是否能在9月达成共识,似乎仍有变数。

美国对BIT的保守态度部分来自美国在华企业对中国新规,如反垄断法和反恐法的抱怨。这些公司认为这几个法规将对他们形成歧视性待遇,同时也意味着中国新增对外开放的行业会越来越少。由于欧美国家的强烈异议,反恐法目前暂时未完成立法程序。

另外,两国僵持不下的网路安全问题和南中国海争议则持续笼罩中美交流。

根据白宫新闻稿,美国总统奥巴马在接见代表团时表示,美国对中方网络行为持续感到忧虑;奥巴马促请中国采取行动,缓和两国因此问题带来的紧张关系。

美国媒体报道,美国政府认为中国黑客入侵美国政府和企业电脑系统,包括窃走40万美国联邦政府的现任和前任雇员资料记录。但是,美国政府至今未提出具体证据,支持其对中国政府与黑客行为有关的指控。中国随即否认在幕后发动对美国人事管理办公室(OPM)实施的大规模网络攻击。外交部长王毅在接受《洛杉矶时报》采访时也强调,中国也是网路黑客行为的受害者。

代表中国参与谈判的中国国务委员杨洁篪在华盛顿表示,美国必须“尊重事实”。他强调,中国也正在打击网络黑客,希望在网络安全问题上与美国进行合作。

为化解双方歧见,同时找出解决方法,美国国务卿约翰•克里(John Kerry)在发表演说时表示,希望两国能展开合作,就双方愿意共同遵守的网络行为准则达成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