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观点

2014年10月20日 20:50  

本文1561字,约2分钟

农地确权促进农村土地流转;教育扩张未能实现教育公平;中美家庭储蓄率差异的原因

焦点

农地确权促进农村土地流转

南京大学 程令国等

“农地确权促进了中国农村土地的流转吗?”

《经济研究》工作论文第725号

 

中国自2011年开始全国试点的农地确权制度,首次在实测基础上对农户承包地进行登记颁证,从而为农用地的大规模流转奠定了产权基础。

研究发现:稳定清晰的产权界定有助于农村土地的流转和集中。确权改革将土地的承包经营权以使用权证书的形式清晰界定到农户,稳定了农户对未来的预期,并减少了土地流转过程中的不确定风险,使农户参与土地流转的可能性和交易量显著上升。在流转过程中,土地逐渐向拥有更多劳动力和更高农业生产能力的农户集中,使得确权村的实际耕种面积的基尼系数比非确权村高出0.5个百分点。

在不发生土地调整的地区,确权对土地流转的边际效应并不显著,因此确权改革主要是通过降低土地调整的制度风险促进土地流转。同时,确权改革对土地流转的影响具有滞后效应,农户只有对确权改革经过一段时间的了解并信任后才能达到政策效果。

在土地流转价格方面,农户土地的使用权强度显著影响着土地资源的流转价值。与非确权村相比,确权村农户的土地租金率高出约44%;而在村庄层面上,确权村土地的租金率甚至高出75.6%-81.0%。其可能原因在于,土地产权边界的模糊会影响农户对土地使用的预期,从而影响土地对潜在租户的价值,而确权可以有效消除此类制度风险。另外,土地确权后人们能寻找更有利的生产方式来使用土地,土地得到更有效的使用,土地的资源配置效率得到提高,从而实现更高的潜在收入,于是土地租户愿意为土地支付更高的租赁价格。

所以,必须彻底厘清土地的产权边界和权属关系,固定土地和农户之间的权属关系,一旦确权后土地不应再做调整,从而用永久性保障农户的承包经营权。

 

制度

教育扩张未能实现教育公平

北京大学 杨奇明

浙江大学 林坚

“教育扩张是否足以实现教育公平?”

《管理世界》2014年第8期

 

中国政府在20世纪末推出了一系列包括扩招在内的教育制度改革,快速推动了各层次的教育扩张,但教育扩张是否足以带来教育公平呢?

对教育扩张前后中国县域教育机会不均等的演变模式进行研究后发现,中国整体的教育机会不均等有所缓解,但这主要源于义务教育的普及,而中等及高等教育机会不均等仍持续甚至大幅上升。教育扩张带来的入学门槛降低未能实现教育机会的全面均等化。

这是因为在同一时期,高等教育收费与大学生“自主择业”政策抬高了高等教育成本且降低了预期收益,同时外部宏观环境变化增加了接受教育的机会成本。这削弱了很多劣势家庭投资高等教育的激励,使得社会经济背景较差以及农村家庭的孩子在较早阶段主动放弃了更多的教育机会。

所以教育机会的扩张存在阶层差异,它所带来的较高层次新增教育机会未能在不同背景孩子之间实现均等分配。

 

观点

中美家庭储蓄率差异的原因

莫纳什大学 Horag Choi等

“中美家庭预防性储蓄”

NBER工作论文第20527号

 

1989年-2009年,中国家庭储蓄率平均占其可支配收入的20%多。按国际标准,这一储蓄率显然偏高。而同一时间段,美国家庭储蓄率平均仅为4%。

是什么导致了两国储蓄率如此大的差异?利用预防性储蓄的模型,将储蓄分解成预防性和非预防性后发现,中国超过80%的储蓄率和美国几乎所有的储蓄都源于预防性动机。而且从中美两国家庭的跨期消费看,两者在面对风险的态度上非常相似。

风险态度或许不是解释储蓄率差异的主要因素。

调查显示,相比美国家庭,中国家庭的收入历经更多波动,同时家庭收入增长率也更高。而中国社会保障体系不如美国全面,中国家庭面临的短期收入风险更高。

中国更高的收入增长率是中美两国储蓄率巨大差异的原因。比之收入风险差异,中美之间居民收入增长速度的差异更能解释储蓄率的差异。

 

数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