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瞻

2014年08月22日 13:14  

本文1754字,约3分钟

中美十年

中美十年

6月7日至8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和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加利福尼亚州举行峰会,正逢这两大强国关系紧张加剧之时,但这些分歧并不是双方关注的焦点。如果奥巴马和习近平把目光放长远,着眼于勾勒未来十年双方具有共识的议程,或许可以发现他们有很多交集。

下一个十年的特征将是单个经济体的重大结构性调整和变迁,以及全球经济作为一个整体翻天覆地的重新配置。最重要的是,很多将取决于中美两个最大经济体所采取的政策,以及它们在创造全球公共品和维持稳定开放的经济环境方面的合作与领导。

许多领域需要合作,其中之一是对自然资源和环境的管理。中国和发展中世界的增长将让全球产出在10年至15年内翻番,然后可能在之后的另一个15年里增至3倍。过去发达和发展中国家均依赖的发展模式不可能在规模增加1倍-2倍后仍然有效。气候、生态、粮食、水、能源和环境宜居性禁不起如此压力。

全球问题难以解决。一个建设性的出发点将是中美联手解决能源效率和安全、绿色增长以及气候变化问题。

中国的“十二五”规划在这一领域设定了雄心勃勃的目标。美国的进展更加分散,尽管新的国家政策已被采纳,包括汽车企业平均燃料经济标准的颁布。随着对煤炭依赖程度的下降拉低了人均碳排放量,美国还计划借页岩油气的增加实现能源独立。

中国和美国经济的互补性在快速变化,但其重要性并未下降。在过去,美国带来了广阔的开放市场、外国直接投资和技术,而中国在关键性全球制造供应链上提供廉价劳动密集型要素。如今,中国提供了一个庞大、快速增长且商品需求种类繁多的市场,还将不断产生和吸纳新技术。在此过程中,随着生产向成本更低的发展中国家转移,其出口部门的低附加值岗位将减少。

根据双方政策,中国还可能在诸多领域成为对美直接投资者,包括基础设施建设。即便随着中国的服务角色将向增值链和全球供应链的高端转移,美国也会继续提供广阔的开放市场。美国还将继续提供、分享、吸收技术和人才,在高等教育及基础和应用研究方面保持领先。

当然,相互竞争也有积极影响。过去20年,比较优势的巨大差别随着收入、资本深度(包括人力资本)和产能差距的缩小而减小。中国知名跨国公司开始涌现,它们将与其他多国的跨国公司竞争,并成为全球供应链的构建者。在快速扩张的全球经济中,公平、基于规则的竞争绝非零和博弈。

以更健康、更可持续的增长模式为导向的未来十年结构性变化蓝图,在中国已经比较清晰了。剩下的问题包括政策执行和制度发展——这些问题将在2013年随中国新领导人正式敲定和公布改革重点而变得清晰。

与此同时,美国经济仍保持着诸多活力和弹性要素。但是,尽管GDP增长在慢慢回归潜在水平,缓慢的就业复苏和未完成的收入分配长期调整仍是问题之源。特别是,收入变化——从储蓄更少者流向储蓄更多者——意味着给总需求复苏带来不确定性。

政治极化是另一个不确定之源。许多中间派同意,最优的财政政策应包括短期刺激方案、中期赤字削减计划以及长期负债削减措施,特别是在紧缩政策阻断了以增长为导向的公共部门投资的情况下。但在去杠杆化和修正债务问题的环境下,这很难实现。

如果现有趋势持续,即美国经济缓慢而稳健地复苏,那么与中国的趋同之势将继续。东亚作为一个整体,其GDP总量将在2015年超过美国,而中国在其中的贡献比例最大。中国的GDP预计将在10年至15年后,甚至更早赶超美国和欧洲,其时中国和美国的真实GDP都将超过25万亿美元,是中国当前GDP的3倍多。中美两国将各占全球总产出的约15%。

而这一变化将伴随着重大全球经济挑战和种种不确定性,也愈发凸显中美合作的重要性。建设性、合作性的关系对两国调整政策和制度以实现可持续、包容性增长模式极为有利。

除了对双边的利好,全球经济的其他部分也需要美国和中国发挥领导作用——不仅在经济增长方面,也包括全球经济治理和协调的问题。贸易和经济开放、金融稳定和监管、能源安全、气候变化和其他许多问题需要世界共同面对。如果中国和美国不在此过程中起到领导作用,很难想象全球再平衡和进步能取得成功。

迈克尔·斯宾塞: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纽约大学斯特恩商学院经济学教授、胡佛研究所高级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