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2P普惠金融 填补中国金融空缺

财经新媒体   

2013年12月03日 17:47  

本文892字,约1分钟

由中国社科院金融所携手哈佛商业评论杂志等机构共同撰写《2014中国普惠金融实践报告》即将在三亚・财经国际论坛盛大发布。

本文来源财经新媒体

【宜信·金融创新专栏】由中国社科院金融所携手哈佛商业评论杂志等机构共同撰写《2014中国普惠金融实践报告》即将在三亚・财经国际论坛盛大发布。

有学者认为,在中国发展P2P有助于填补中国金融长期缺失的部分,有助于服务广泛传统金融未能惠及的人群。但是针对P2P这个新兴事物又存在许多争议。发展P2P到底是不是满足普惠金融所需呢?

P2P将获社科院学理支持

由中国社科院金融所携手哈佛商业评论杂志等机构共同撰写《2014中国普惠金融实践报告》即将在三亚・财经国际论坛盛大发布。这一论坛是国内非政府间、国际性的财经领域的顶级高端对话平台。论坛致力于聚首全球政府决策者、企业和思想领袖,探讨全球财经热点问题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所谓普惠金融体系(inclusive financial system)是2005年之后才由联合国提出的一个概念,其基本含义是:能够有效、全方位地为社会所有阶层和群体提供服务的金融体系。上周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发展普惠金融”,市场人士认为,发展普惠金融就是让老百姓享受更多金融服务,更好地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近年来,中国的普惠金融体系发展迅速。根据哈佛商学院2012年发布的《中国P2P借贷市场潜力调研报告》,中国已经有100多家小额信贷服务中介平台从事普惠金融服务,大部分机构年增长超过50%,部分机构的年增长超过300%。其中,以P2P业务知名的宜信公司最具有代表性。

但普惠金融也引起了广泛的争议,很多人并不了解什么是真正的P2P,为什么P2P在中国的实践,先天具有普惠金融的广泛共性呢?许多人对于P2P的认识存在很多误区。

由著名经济学家李扬教授领衔的课题研究团队经过近一年时间精心撰写的《中国普惠金融实践报告》,拟以普惠金融的基本理论为依托,以其他国家普惠金融发展的经验教训为镜鉴,以中国近年来的普惠金融实践为主要研究对象,系统梳理中国普惠金融体系的起源、发展脉络和运行现状,着重探究当前中国普惠金融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成因,在此基础上提出若干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