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储芯片涨价潮窥见DDR5“换挡阵痛 ”:产业升级的必经之路

来源 | 《财经》新媒体   

2025年11月12日 18:14  

本文2046字,约3分钟

当前存储芯片市场正在上演“价格倒挂”现象:性能落后的DDR4内存芯片价格反超更先进的DDR5芯片。根据市场最新数据显示,DDR4 32GB RDIMM价格已飙升至约290美金,相较一季度涨幅超300%,而同规格的DDR5模组涨幅不足前者的一半。

这一现象主要由于国内需求端仍停留在上一代CPU平台,主要依赖DDR4芯片供给,而国内外主要DDR4芯片供应商相继宣布停产DDR4导致市场供应骤减,短期供需失衡以及需求错配推动DDR4价格新高。

业内人士指出,尽管短期内行业会经历产品换挡的阵痛,但长期来看,CPU平台升级所带动的从DDR4向DDR5需求切换或许是中国产业升级的必然选择。

AI驱动全球切换DDR5浪潮

从市场来看,DDR5早已成为当前国际市场主流产品,DDR4已进入清库存阶段。2025年4月,三星、SK海力士等国际大厂已相继发布DDR4 的EOL(产品生命周期结束)通知,大幅减产或停产DDR4产品

DDR4产品标准由国际标准组织JEDEC于2012年发布,DDR5产品标准则于2020年推出,近乎10年的产品标准升级也让DDR5相较DDR4在产品性能上获得了显著提升,因此在市场份额、尤其是高端市场上占据显著优势。集邦咨询2025年第一季度报告显示,全球服务器DRAM市场中,DDR5的出货占比已突破90%,成为AI训练、云计算等高算力场景的“标配”。

尤其在近年AI带动存储芯片需求剧增的背景下,国际存储巨头三星、SK海力士、美光均已停产DDR4,转而集中资源开发市场主流、利润更高的DDR5及更先进产品。国际英特尔、AMD等CPU头部企业的新一代平台也早已全面转向DDR5,并放弃对DDR4的支持。由此国际主流DRAM厂商也跟随CPU企业需求,进行了产能由DDR4向DDR5的跟随转换。

“这是一场因技术代差导致的供需失衡。”业内人士指出,当国内市场还在为DDR4囤货时,全球市场已将DDR5视为算力基础设施的“准入门槛”,“如果国内CPU厂商无法尽快追赶国际主流技术架构完成对DDR5的适配,有可能导致在AI服务器等高端市场掉队。”

DDR4价格倒挂或已丧失正常商品属性

国内CPU适配DDR5进度滞后的根源在于生态系统的协同不足。DDR5的导入需要CPU、主板、操作系统及软件的全面适配,而国内厂商在技术储备和标准制定等方面存在明显的滞后性。反观海外同业,英特尔自2022年起已要求其至强处理器(Xeon)必须搭配DDR5内存,AMD的EPYC系列亦同步跟进。

如通信、生成式AI等场景,包括5G基站、边缘计算节点和算力支撑等,若无法升级DDR5,可能在低延迟和高并发需求下失去竞争力。而在金融服务场景,若支撑系统仍依赖DDR4,未来在处理高频交易、实时风控等场景时,将面临数据传输瓶颈,导致算力浪费和运营成本激增。

并且,在DDR4价格水涨船高的趋势下,DDR4原本相较于DDR5的价格优势已不复存在。多家权威媒体指出,且这一轮涨价主要源自大厂停产引起的囤货恐慌,而非新增的消费需求,属于不健康的市场现象,已不符合市场逻辑的性价比和商品属性。

短期切换阵痛是产业升级的必经之路

对DDR4等落后产品的路径依赖不仅拖慢了产业升级步伐,更可能让中国在AI算力竞争中陷入被动。

从供给的角度来看,半导体行业需要高资本投入,资源必须集中在更符合行业趋势的产品上,如果DRAM厂商仅看重短期DDR4价格倒挂带来的收益而继续保持或扩大其产量,在产能为王的产业竞争格局中,则意味着减少在DDR5等更高端产品上的投入,错失产品升级、进军高端市场的机遇,进而丧失在DRAM高速迭代市场竞争中的抗衡能力,这对于刚刚跻身DRAM头部厂商阵营的中国企业来说更是一场战略定力的考验。尤其在国际巨头加紧布局AI存储产品的背景下,这可能进一步拉大国产芯片与国际的差距,也将引发蝴蝶效应:对DDR4等落后产品的依赖将使整个算力生态陷入“木桶效应”——短板决定上限,影响我国在AI、云计算等领域的发展,导致技术代差扩大、国际标准话语权减弱等不利影响。

从行业发展规律来看,新旧技术存在着替代周期,短期的阵痛——包括适配成本、供应链调整和市场波动——是必须付出的代价。行业上下游的通力合作在换挡期尤为重要,需要存储芯片、CPU、软件厂商形成技术联盟,共同攻克DDR5适配难题。

“DDR5的升级已不仅是企业间的商业博弈,更是关乎上层科技战略的命题。DDR4向DDR5的切换,正是一次产业升级的契机。”业内人士坦言,“产业界需要意识到,DDR5不是选择题,而是生存题。与其在DDR4的高价中挣扎,不如主动拥抱DDR5的生态红利,这才是中国科技产业真正的‘破局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