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自主宣言: 可能无限,信任惟先

文 | 卡迪克·纳拉因  

2025年06月04日 16:00  

AI的泛化和普及正在开启技术的新篇章,为企业带来近乎无限的创新和增长机会。然而,这一趋势也带来了各种新的挑战。企业需要在拥抱AI的同时建立对技术的信心,并重新思考信任的实现方式。

就在我们连续第25年推出《技术展望》这份前瞻报告之际,人类迎来了科技发展史上重要的分水岭——AI正加快普及,为企业全面重塑带来诸多新机遇。

企业领导者须充分认识到,AI最突出的特性在于其学习能力。当AI实现泛化并应用于企业和个人生活中时,它的潜力远不止提供新功能和新服务。AI驱动的认知数字大脑将为全社会注入强劲动能,实现系统间的交互协作,为万物赋予前所未有的智能,为每个人赋予更大的自主性。

 

什么是认知数字大脑?

认知数字大脑通过四个相互连接的层次,实现对信息的组织、处理和行动,成为企业决策和持续学习的中枢神经系统。它支持企业的未来战略目标,例如,通过意图式架构推动企业运营的智能化和高效化。

知识层:通过知识图谱和向量数据库等技术,从企业内部和外部收集、组织和结构化数据。

模型层:大规模生成式AI模型以及经典的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模型可以通过关键思考和推理,将数据转化为可用于决策或行动的结果。

智能体层:智能体旨在解决问题,能够在尽量减少人类干预的情况下处理任务,并随着时间推移不断学习和成长,还能将规划、复盘、适应能力融入其中。

架构层:有了全面的架构支撑,AI实验才能转化为企业级解决方案。它会将智能扩展到整个组织和现有的工作流程中,实现可重复性,确保解决方案能够一次创建、多次复用。

 

技术展望2025趋势

信任是《技术展望2025》阐述的各项趋势中贯穿始终的关键词。信任不是企业的可选项,而是企业必须深思并践行的核心议题。原因在于,在AI时代,信任是自主性的前提——就像引导孩子成长一样,我们需要从政策、道德、伦理、情感等各个维度建立对AI的信心,使其能够按预期运行,从而放心让其自主展开工作。但整体而言,一切的交汇点,都在于夯实企业对系统与数据、AI以及人的信任。

首先,加强数字系统的网络安全和信任。企业无需从零开始,可利用现有技术(如零信任、实体行为分析)提升安全性,保护数据免受威胁。例如,分布式账本技术正在重塑可信任网络,确保系统遵守协议,从而增强整体安全与信任。

第二,构建对AI的信任。负责任AI正成为成熟学科,为企业提供伦理框架与技术手段(如可解释性、数据透明度、消除偏见等)。企业需提前规划,明确AI的训练方式、决策逻辑及工作目标,将负责任AI纳入战略。

第三,建立、维护以人为本的信任。AI正在重塑互动方式,企业需探索新途径来维系信任,通过自我提问和创新规划来明确方向。例如,当许多初级工作都可以由AI完成时,人类的职业发展路径会是什么样子?对于那些利用AI简化工作的员工,如何为其建立职业保障?如果一线支持工作由智能体接手,如何保留个性化的用户互动?人与AI应建立互惠合作、共同成长的机制,为智能化社会奠定信任基础。

《技术展望2025》从四个维度向我们展现了当AI从自动化工具转变为人类的代理,能够自主采取行动时,未来将呈现怎样的面貌,以及领导者应如何为未来的转型之旅做好准备。

 

趋势一:二进制大爆炸

长久以来,企业将软件作为实现新功能和产出的工具。AI的介入打破了人与技术的语言壁垒,大幅提升了产能,让更多人以更多样化的方式开发、使用技术。一种全新技术范式正在悄然崛起,并将推动企业数字化行动的规模化落地。这种技术范式有三大特征:

第一,丰富性。数字生态系统的构建正变得越来越经济、高效。例如,在帮助应用程序升级至Java 17的过程中,亚马逊(Amazon)的生成式AI软件开发助手的工作量,相当于4500名开发者一年的工作量。1

第二,抽象性。先进的AI系统正成为人机交互的新纽带,智能体既能熟练编写代码,又擅长自然语言处理,在智能体系统的帮助下,用户不再“亲自”操作软件,只需要求启动智能体流程即可,这使得技术能够为更多人所用,使用门槛也进一步降低。

第三,自主性。自主性的融入使系统能够自我构建并执行代码,成为推动业务协调与运营的强大力量。这意味着我们可能不知道系统如何或为何做出特定决策,但我们必须培养它们做出正确决策。

智能体系统作为这一理念的重要体现,正处于AI创新的潮头浪尖。它不仅能发挥语言模型的威力,更可通过融合反思、工具应用、规划与协作等策略,拓宽模型的功能边界。这些方法会助力模型,从仅具备简单提示与生成功能,升级为能够应对各种巨大挑战的推理引擎。例如,Adobe基于Firefly生成式AI模型推出的新功能,使用户仅凭自然语言即可创作和编辑图像。2 微软(Microsoft)的AI编码助手和多智能体交互框架AutoGen,也在刷新开发者效率的纪录。3

这是一个稍纵即逝的转型窗口期,企业需要仔细审视不断变化的技术格局,谋划未来竞争策略。唯有把握这一机遇,为技术系统打下坚实基础,使其具备自主创建全新解决方案、识别功能缺陷或功能成功要素、自我修复的能力,方能在转型中取胜。

1.    X,2024年8月22日,https://x.com/ajassy/status/1826608791741493281 。
2. 《微软希望将Windows打造成AI操作系统,正推出Copilot+ PC》,TechCrunch,2024年5月21日,https://techcrunch.com/2024/05/21/microsoft-build-2024-windows-ai-operating-system-copilot-plus-pcs/ 。
3. 《AutoGen架构》,微软公司:https://www.microsoft.com/en-us/research/project/autogen/ 。

趋势二:品牌新门面

在数字化时代,企业面临界面趋同下实现差异化的严峻挑战。生成式AI技术的广泛应用显著提升了运营效率,但同时也带来了同质化风险。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采用类似的AI技术,用户在不同品牌间的体验日趋相似,这使得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难以脱颖而出。

为保持竞争力,企业需要为AI注入独特的品牌个性,以提升用户体验,增强客户忠诚度和信任。品牌个性不仅体现在AI的外观和功能上,更贯穿于其与用户的互动方式和情感联结中。通过这种方式,企业能够与目标受众建立深层次联系,提升用户的参与度和满意度。

企业应将自身的价值观和定位融入AI,确保其在大规模服务中仍保持个性化。个性化AI不仅能增强客户关系,还能避免服务趋同。例如,Instagram的Creator.ai测试利用聊天机器人模拟大V的声音,与粉丝建立更亲密的关系。4 通过这种方式,品牌能够更好地与目标受众互动,提升用户的参与度和满意度。同样,SiriusXM的Harmony模型通过精准数据训练,能够更好地理解用户需求,提供个性化的服务,从而增强用户的忠诚度和满意度。5 这种个性化服务不仅能够提升用户体验,还能为企业在竞争中赢得显著优势。

企业重塑个性化业务的新篇章,应从构筑信任开始。一旦技术信任得以稳固,整个工作流与价值链将迎来革新。企业应牢记,品牌形象是起点,但转型的意义不止于此。通过赋予AI独特的品牌个性,企业不仅能够提升用户体验,还能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实现可持续发展。确保聊天机器人与品牌形象一致,合理收集和使用数据,公开透明地向客户说明数据使用范围,是维系信任的关键。

4. 《准备好由聊天机器人为您介绍最喜爱的Instagram网红了吗?》,纽约时报,2024年4月15日,www.nytimes.com/2024/04/15/technology/instagram-influencers-chatbots.html 。
5. 《SiriusXM公司如何利用Sierra平台提高听众忠诚度?》,Sierra.ai公司,2024年2月13日,https://sierra.ai/customers/siriusxm 。

趋势三:大模型进入实体

基础大模型推动机器人在情境理解、沟通交流、规划与行动三个维度飞速发展。这一技术突破使机器人能解读抽象指令,将复杂任务拆解为具体步骤,既能识别单个物体的属性,又能形成空间整体认知,从而更好地与人类互动。

这三个维度的融合发展将催生出机器人历史上最深刻的变革——多功能机器人崛起。凡是涉及实体运营的行业,都将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企业对物理世界、业务流程、工作流程的构思与设计都将被重塑,企业执行物理任务的范围也将大幅扩展。人形机器人的爆发式增长是多功能化进化的有力佐证——机器人要充分释放智能潜力,必须拥有与之匹配的躯体,以适应多变的环境、完成复杂的任务。

随着基础模型为新一代机器人筑牢根基,企业领导者也需密切关注其他新兴技术。具身智能专为实体机身与现实世界交互设计,将使AI能力更上一层楼。例如,谷歌研究院(Google Research)推出的Gato模型和机器人系列基础模型(如RT-2和RT-X),其终极目标在于探索通用机器人开发策略。6,7

这一发展进程依赖于各方互信的生态环境。企业需将负责任的AI实践扩展至现实世界,严守数据隐私保护和人身安全底线。例如,机器人在公共场所收集的数据必须严格遵守隐私法规,确保用户信息的安全。同时,企业应对投资抱有信心,探索新的商业模式,如“机器人即服务”模式,降低应用创新的财务风险。此外,企业还需构建长期可靠的生态体系,助推可持续发展进程。例如,通过采用清洁能源和优化能源管理,减少机器人的能耗,确保实现环保和经济的双重可持续性。

6. 《RT-2:新模型将视觉和语言转化为行动》,谷歌DeepMind公司,https://deepmind.google/discover/blog/rt-2-new-model-translates-vision-and-language-into-action/ 。
7. 《在多种不同机器人类型中扩大学习规模》,谷歌DeepMind公司,2023年10月3日,https://deepmind.google/discover/blog/scaling-up-learning-across-many-different-robot-types/ 。

趋势四:人机学习循环

当企业认识到AI持续增强的能力后,很可能会像以往引入自动化技术那样应用AI。但生成式AI的独特优势在于,它是一种学习型技术,可以通过与人类的互动持续增强能力、扩展功能。传统的自动化举措只能带来一次性改进,还可能导致员工失望。而当下,如果领导者方法得当,便能开启人与AI之间的正向循环——使用AI的人越多,AI优化迭代就越快,进而吸引更多人参与使用。

为了鼓励员工深度参与,企业应专注以下三个领域,使人与机器的正向循环生根发芽,让宝贵的人才资源成为变革的核心力量。

首先,人与AI的正向循环能够赋予员工“无限”的技能。企业中最有效的创新者总是那些最接近开发和交付的员工,他们知道应怎样设定目标,但这种洞察力往往因特定的技能组合或工作要求而无法发挥出来。通过将人和AI更紧密地结合,企业领导可以改变这一困境。

其次,正向循环能帮助员工积极参与到AI相关项目中。员工可以指挥自主机器人团队,但企业还应确保AI不会令员工感到边缘化或被抛弃。企业需思考如何让员工在遴选和使用AI方面拥有更多自主权,鼓励他们积极构想并测试更多创意。

最后,正向循环能使员工成为变革的驱动力。企业需为员工提供工具,帮助他们扩展技能,并让员工自行确定哪些工作更令他们感到热忱。例如,丰田研究院(Toyota Research Institute)为设计师开发了一款生成式AI助手,能够为创意过程提供支持,同时了解工程学基础原理,从而帮助设计师在项目中提效。当员工不再抗拒变革,而是积极利用AI获取新能力时,快速创新将成为企业的新常态。

企业若计划在十年内全面重塑员工队伍,需审慎评估AI全域部署对员工职业发展的长期影响。企业必须重新评估人才标准,规划职业发展路径,制定人才留存政策,这样才能有效吸纳新一代人才,把握生成式AI的自动化优势。

未来就在脚下。新技术将为我们开启一个新的时代,带来新的机遇。企业需要思考的不是这一切能否实现,而应该是如何建立信任、维系信任,让未来照进现实,以及如何利用这种无限的能力创造新的价值。让我们携手共进,未雨绸缪,共谱新篇。

更多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