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O与董事会关系的进阶之道

克里斯托弗·宾厄姆(Christopher Bingham)萨姆·加格(Sam Garg) | 文  

2025年06月03日 09:14  

许多首次上任的CEO常常以为,只要与董事会沟通得更频繁、更透明,就能确保合作顺利。然而,一项基于90次访谈和数十场董事会观察的研究发现,真正决定CEO与董事会关系好坏的,不是沟通的“量”,而是沟通的“节奏”与“结构”——研究者将其称为“董事会同步”。具体而言,CEO应摒弃冗长的一对一预沟通,改以精炼书面简报;在正式会议上,应将舞台让出部分给高管团队,展现集体领导力,而非独占发言权;会后,CEO应亲自主持重点回顾,而非将跟进任务外包他人。这种沟通方式有助于避免权力错位与角色边界模糊所带来的信任流失。当CEO依次执行“简约预览、共融会议、直接回顾”这三步时,原本易陷入被动与猜忌的循环将转化为积极、良性的互动,为他们在任期关键的前三年赢得战略上的主动权与支持。

很少有哪段关系像CEO与董事会之间的联系那样重要——同时又如此微妙。能否顺利驾驭这段关系中的核心张力——董事会对透明度与影响力的需求,和CEO对自主权的渴望——往往决定了领导成败。

尽管传统观点普遍强调开放与沟通的重要性,我们的研究却显示:相比沟通的“量”,更关键的是“时机”与“结构”。CEO与董事会的关系能否良性发展,关键不在于沟通有多少,而在于沟通何时发生、如何展开。

我们对90位首次上任的CEO、他们的董事会成员及高管团队进行了深度访谈,辅以多轮调研,并实地观察了数十场董事会会议,对CEO在任前三年与董事会关系的演变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发现,关系紧张并非源于信息不对称或沟通不足,而是因为互动时机错位、角色边界不清,以及权力微妙却关键的移转。

因此,CEO要想取得成功,必须掌握如何有策略地设计与董事会的互动结构。本文将聚焦三类关键沟通场景,剖析CEO应如何在每个时点把握主动、赢得信任。

 

预沟通:对齐而不过度暴露

许多CEO为了在董事会会议前降低摩擦,常常选择与董事会成员一对一进行详尽的口头预沟通。出发点是好的——追求透明、达成一致、避免意外——但这样的做法往往适得其反。

以一家金融科技公司的CEO艾玛(Emma)为例。她在每次董事会前,都会为董事成员逐一进行会议内容的现场讲解。虽然董事们对这种透明度表示欢迎,但这种一对一的预演带来了大量临时性的反馈和请求,使本就忙碌的团队疲于应对,无法在短时间内做出调整。不仅影响了正式会议的准备进度,还造成了一个错觉:仿佛会议议题已经被个别董事“提前审批”。这让其他董事感到被排除在外,进而要求获得同等程度的关注与信息,结果不仅削弱了艾玛的权威,还加剧了团队与董事会之间的摩擦。

我们的研究表明,更有效的做法是:CEO应发送简洁的书面预览,勾勒出关键议题的背景与框架,将实质性的讨论留到会议现场。例如,一位软件公司的CEO马克(Mark)在会议前会发出一页纸的简报,概述核心问题并呈现战略选项。这种做法既让董事们对议题有清晰认知,也确保大家信息一致,同时让马克有更多时间专注于会议本身的准备工作。董事如有需要仍可提出进一步的问题或补充议题,但这种情况极少发生。

 

董事会会议:让出舞台,赢得信任

在许多CEO眼中,董事会会议是展示领导力的高光时刻。许多首次上任的CEO倾向于采用“高度掌控”的方式来主导会议——讲话最多、亲自展示每一页PPT、尽可能减少团队成员的发言。这样做本意是彰显能力,传递专业形象,结果却常常适得其反,让人感到防御心强、缺乏信任。

物流公司CEO大卫(David)就是一个例子。为了体现自己的掌控力和领导力,他在会议上几乎包办所有内容,不让核心团队有实质性参与,还试图控制每一段对话。虽然他的初衷是传递强势领导力的信号,但董事会却读出了相反的信息——他们觉得大卫封闭、不愿共享舞台。结果,大卫希望通过“独角戏”赢得信任,反而削弱了自己的公信力。

我们发现,真正成功的CEO深知:掌控力并不在于谁说得多,而在于能否引导出“合适的声音”,能否培养人才,并营造出董事会积极参与的空间。

以消费品公司CEO瑞秋(Rachel)为例,她将关键议题的讲解交给了各职能高管负责。这不仅展示了她团队的深度,也让董事会有机会直接与一线管理者互动,感受到企业运作的真实脉络。瑞秋还在会前对这些高管进行指导,确保他们的内容与公司整体战略一致,使整个会议节奏清晰、有序而非混乱。通过这种方式,董事会获得了真正的透明度与影响力,而瑞秋也因此赢得了信任,并获取了她所需要的领导自主空间。

 

会后总结:重夺叙事权

董事会会议结束后,CEO的跟进沟通往往是重建或丧失信任的关键时刻。若忽视这一步,CEO就等于放弃了对话语权的掌控。而将此任务下放他人,也极可能适得其反——后续跟进,应由CEO亲自主导。

可再看一位可再生能源企业的CEO詹姆斯(James)。他将会后跟进任务交给团队处理。起初似乎节省了时间,但随着时间推移,董事们逐渐绕过他,直接向其团队了解情况。这不仅削弱了詹姆斯的权威,也让问责机制变得模糊不清。更棘手的是,董事们对公司运营细节的了解变得过于深入,甚至介入到人际关系的处理上。当一位受到董事支持的高管表现不佳时,詹姆斯发现自己很难推进必要的人事调整。

另一位CEO诺亚(Noah)则依赖首席董事(lead director)向其他董事成员传达会议后的信息反馈。但这一安排造成了信息瓶颈。首席董事在不断累积他人的担忧后,自己对诺亚的支持也开始动摇。诺亚逐渐与董事会脱节,无法判断他们的真实态度,最终陷入了“预沟通失效—会议防御—关系恶化”的恶性循环。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另一位CEO莎拉(Sarah)。她在每次董事会后都会亲自与每位董事简短交流,澄清决策逻辑,处理可能的误解。在这些一对一的对话中,她发现很多董事其实在私下场合比会议中更支持她,主要因为没有了权力较量和姿态博弈的干扰。这些反馈增强了她亲自主导总结沟通的信心。随着时间推移,她在董事会中的影响力不断增强,CEO与董事会之间的关系也日渐稳固积极。

大多数CEO认为,与董事会的摩擦源于信息不够充分,或透明度不足。但我们的研究发现,真正造成紧张关系的,往往是信息传递的时机失当。

当CEO在会前过度披露、在会议中试图弥补、会后却消失无踪,便会无意中触发一种“反应—防御—失联”的恶性循环,滋生不信任与被动应对。而如果反转这一流程——以“轻预览、共参与、亲总结”的节奏推进,就能重建信任与授权,转化为一种正向的良性互动循环。CEO若能掌控与董事会互动的节奏与结构,就能将这段本可能脆弱的关系,转变为释放战略影响力的关键杠杆。

 

克里斯托弗·宾厄姆是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凯南-弗拉格勒商学院的战略与创业学菲利普·赫特尔曼讲席教授。

萨姆·加格是新加坡ESSEC商学院的管理学教授,曾任香港科技大学商学院的黄立威商业副教授。

凯西|编译

 

 

更多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