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英浩 | 以技术连接全球,重构数字金融新版图

李英浩 新国大EMBA第32班学员 MinTech创始人兼CEO   

2025年04月25日 13:14  

从华尔街高管到科技企业创始人,李英浩以全球视野创立MinTech,以“技术输出 + 本地协同”模式助力传统金融机构加速数字化转型。在中国市场打下技术基础后,MinTech迅速拓展东南亚、拉美、中东等新兴区域,推动金融科技嵌入电商、支付、零售等关键场景,构建以合规能力为底座、生态协同为核心、长期主义为牵引的全球增长飞轮,为出海型科技企业提供了极具可操作性的国际化范式。

 

Born to be global,自创立MinTech起,李英浩便将“全球化”作为企业发展的终极目标。如今,MinTech已经成功布局东南亚、拉美、中东等多个核心市场,成长为全球领先的金融科技公司。这一切的背后,离不开李英浩三次关键的人生抉择——从华尔街金融高管到回国创业,再到带领MinTech扬帆出海,布局全球市场,每一步都展现了他对行业趋势的前瞻洞察与敢于挑战自我的决断力。在李英浩看来,真正有价值的决策,不只是顺势而为,而是敢于在不确定性中寻找确定性路径。这一底层逻辑,也正是MinTech从中国成功迈向全球的重要原因。

 

从华尔街到中国市场,

多元经历塑造全球金融视野

 

2001年,李英浩从美国佐治亚大学硕士毕业,后又在康奈尔大学商学院深造。进入华尔街后,先后效力于Capital One和花旗银行全球风险总部,负责亚太、拉美、欧洲多地市场的风险管控与业务实施。这些跨国跨区域的管理经历,不仅锤炼了他在国际金融领域的实战能力,也初步塑造了他的全球化视野与对行业趋势的敏锐洞察。

2011年,李英浩做出了重要决策——从花旗美国总部调任至花旗控股的广发银行,回归中国职场,担任风险条线的行长助理和高级顾问。在深入参与中国本土金融市场后,他更直观地感受到正在崛起的中国金融科技所带来的发展机遇。

2014年,李英浩跳出大企业的围城,加入互联网金融初创公司融360,主动投身充满未知与挑战的创业环境。这些关键节点上的选择与积累,不仅拓展了他的认知边界,也为日后创办MinTech并推动其国际化布局,奠定了坚实的经验基础和战略能力。

 

起于技术,成于战略:

MinTech的发展路径

 

2016年,中国正值“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热潮,互联网金融快速崛起,传统金融机构面临前所未有的数字化转型压力。李英浩敏锐捕捉到这一发展机遇,怀着以技术赋能传统金融的初心,他与曾在Capital One共事的赵亮、刘轶共同创立了MinTech,决心打通传统金融的数字化通路。

最初,MinTech团队计划将中国的金融科技解决方案输出至美国市场,借助团队在国际金融服务领域的经验撬动新增长点。但李英浩很快发现,中国金融科技市场正在经历结构性变革:从2016年开始,支付、理财、借贷等各类业务的线上化趋势明显增强,配套的技术基础设施逐步完善,行业整体进入关键发展拐点。“在投资这个行业里,我们说beta(市场和行业带来的收益)来了你一定要抓住”,李英浩回忆道。于是,他带领团队迅速调整战略,将业务重心转回中国市场。

“金融科技的本质,就是用技术来解决金融业务的效率与风险问题”,这一判断推动李英浩在MinTech成立之初,就在美国设立公司,接触最前沿的网络信贷技术,并与澳大利亚金融科技公司Detech展开深度合作,为日后产品能力的提升打下坚实基础。

彼时,中国传统金融机构在数字化转型中普遍面临三大挑战:首先,获客方式依赖线下渠道,效率低、成本高;其次,风控模型滞后,难以实时识别风险;第三,贷后管理流程粗放,逾期处理响应慢、成本高。这些难题制约了金融机构的服务效率,也为技术型解决方案提供了突破口。

为此,李英浩带领团队以数据驱动为核心,融合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等前沿科技,自主研发出一套面向传统金融机构的全流程数字化解决方案——“智能量子引擎”系统。这套系统覆盖了从获客、风控、资金匹配到贷后管理的全链路解决方案,成为许多传统金融机构数字化升级的重要底层引擎。

在获客端,“智能量子引擎”通过用户行为数据分析与算法建模,精准识别潜在用户,帮助机构提升转化率、降低营销成本;在风控端,系统基于实时数据构建动态风控模型,实现自动化审批与欺诈识别;在资金匹配和贷后管理阶段,系统持续追踪用户行为,提前预警风险,优化催收策略,提升资金回收效率与风控精度。

截至2025年,MinTech已为超过30家银行、消费金融公司与数字经济平台提供定制化智能解决方案,覆盖数千万级用户场景,在金融科技赋能层面持续深化,成为推动行业智能化升级的重要力量。

“技术驱动”不仅让MinTech在中国金融科技版图中站稳脚跟,也构建起其面向未来的核心竞争力。李英浩始终坚信,真正具有全球竞争力的金融科技公司,不仅要输出产品,更要输出能力、方法与可复制的底层技术系统。

随着公司规模扩大与业务深度提升,MinTech开始进一步思考其技术能力如何在更广阔的商业场景中发挥协同效应。2018年,MinTech启动品牌升级,推出“海外业务、智能量子引擎、区块链生态、智能消费服务平台、文资明特投资基金”五大业务板块,标志着公司完成从单一产品线到多元业务线的拓展。这不仅是组织架构的战略重组,更是对未来发展路径的系统性布局。

“在金融科技行业中,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科技实力,需要不同业务之间形成协同效应。”李英浩表示。此次升级不仅增强了MinTech内部技术能力的协同与整合效率,也为其全球化扩张奠定了坚实基础。特别是以海外业务为代表的新增长极,正成为MinTech走向全球的重要起点。

 

技术出海到生态协同,

MinTech的全球化跃迁之路

 

在2017年,国内业务蒸蒸日上时,MinTech就开始在海外设立分公司。“如果海外没有布局,行业下行的时候你就没有任何立足点。”随着2019年国内互联网金融监管逐步成型,李英浩带领团队进行risk-reward的评估,深思熟虑后,决定将MinTech的业务重心从国内转向国际市场。

MinTech出海的第一站选择了东南亚。本质上讲,东南亚与中国地缘相近、文化相通,同时拥有庞大的市场基础——仅印尼就约有2.7亿人口,且多数为“数字原住民”,智能手机普及率高,但银行账户覆盖率仍不足50%。“虽然东南亚的互联网和消费金融市场当时还需要一两年时间才能慢慢形成规模,这反而是我们很好的入场时间点”,李英浩回忆道。同时,东南亚各国政府积极推动金融科技发展,监管体系尚处于建设期,为外资科技型企业留出了广阔空间。

但真正实现落地并不容易。MinTech初入东南亚市场时,沿用了国内“to B to C”的重运营模式,不仅为金融机构提供技术服务,还协助其完成获客、风控、客服等业务链条。李英浩很快发现,这一服务模式难以适应东南亚高度分散、制度不一的市场现实:各国金融监管标准不同,技术基础差异大、市场文化多元复杂。李英浩果断调整策略——回归技术本源,转向“to B”的轻量化输出模式,将MinTech的核心价值聚焦在底层技术与咨询方案的输出上。这种模式的优势,在于不仅避免了人力成本和合规风险,还使MinTech以更灵活的姿态进入多地市场,快速与本地机构建立合作关系。

这一策略的代表性成果之一,是与菲律宾头部支付公司 Cebuana Lhuillier的合作。Cebuana拥有超过2,000万用户与3,000多个线下网点,长期依赖实体网点,运营效率低且成本高。MinTech为其量身打造All-in-One数字金融平台,实现了从申请、审批到贷后管理的全面线上化,大幅压缩运营流程、降低成本,成功推动其向数字金融平台转型。

在海外运营中,李英浩尤其强调“跨文化适配力”——不同国家的法律体系、商业规则、客户习惯大相径庭,若没有具有国际经验、沟通能力强、技术落地能力强的本地化团队,项目很难推进。而MinTech的团队基因在这方面却具备天然优势。“我们的创始团队有比较强的国际背景,很多高管都在海外负责过相关业务。”这种国际化的班底让他们得以接触更多的海外同业、监管与合作伙伴。因此,MinTech在团队建设上始终坚持“本地化+全球视野”的标准,由总部负责技术支持与产品研发保障,本地团队专注沟通与落地执行,确保服务精准落地。

在东南亚市场的持续探索中,MinTech不仅验证了“轻量化技术输出”的可行性,也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其服务内涵,逐步拓展出以场景融合与生态协同为核心的新路径。在与Cebuana的合作中,MinTech并未止步于提供底层技术支持,而是进一步促成其与Shopee菲律宾业务的战略对接,通过整合Shopee电商平台的用户流量与Cebuana的资金牌照,MinTech成功打通了数据流与资金流,推动金融服务在电商场景中的融合落地。“像我们这样的科技公司可以起到一个桥梁的作用,帮助金融公司、银行与场景方、数据方、渠道方对接,打造‘生态’,实现多方共赢”,李英浩总结道。

在东南亚积累的经验,也为MinTech的全球拓展奠定了基础。相比东南亚,拉美与中东的金融服务数字化程度更低、基础更弱,但需求更为迫切。MinTech将“技术输出+本地化执行”的模式成功拓展至这些新兴市场,为当地银行、电商平台和支付机构提供数字基础设施解决方案,加速了区域的线上化、智能化进程。

在李英浩看来,MinTech希望成为连接全球金融机构与数字经济场景之间的桥梁,推动本地市场实现更普惠、更智能、更数字化的金融服务升级。放眼未来,MinTech将继续深化“技术输出+本地化协同”模式,以东南亚、拉美、中东、非洲四大新兴区域作为全球化发展的重点市场,以领先的技术能力与创新范式,赋能全球金融科技迈向高质量发展。

 

对全球企业家的启示

 

①  技术与合规“双轮驱动”:确保全球化运营的底层稳定性

在李英浩看来,技术驱动是金融科技企业成长的引擎,而合规能力则是其走得远、走得稳的根基。技术创新与监管遵循从来不是对立的两极,而是一体两面的“硬币”——只有在规则框架内高效运行,科技能力才能真正释放价值。李英浩曾以花旗银行在日本的经验为例指出:一家金融机构即便盈利能力再强,也可能因监管政策调整而瞬间逆转盈亏。金融业务天然具有高杠杆与强监管属性,政策风险一旦把握不好,技术优势也将无力回天。因此,企业出海不能仅靠产品和市场敏锐度,更要在早期就构建起技术与合规的双重能力体系,以提升自身穿越周期的抗风险能力与全球运营的稳定性。

 

②  构建生态协同,放大服务价值

MinTech从不将自己定位为单一的技术服务提供商,而是致力于成为连接金融服务与多元场景之间的“生态中枢”。通过与电商、支付、物流等行业伙伴的深度协作,MinTech推动金融科技从“后台工具”转变为数字经济的核心基础设施。李英浩坚信,未来的金融不再是“独立业务线”,而将深度嵌入各类数字场景中,成为不可或缺的基础能力之一。正因如此,出海企业若想实现长期发展,就必须跳出“单点服务”的思维框架,主动构建以自身能力为核心的生态协同网络。在这个体系中,企业不仅服务客户,更通过与上下游伙伴的互动,延伸自身服务边界,提升客户粘性,进而构建出可持续的增长飞轮。

 

③  长期主义驱动组织演进,从试点落地到模式复制

MinTech在东南亚深耕多年,从最初的“to B to C”重运营模式,转向“to B”技术输出,再到构建场景融合与生态协同路径,每一次转变的背后,都是对市场结构的深刻理解。这种看似“慢”的方式,恰恰成就了MinTech在全球化路径上的“快”。MinTech的经验表明,海外市场成功的关键,不在于一次性的增长曲线,而在于是否能持续适配当地环境、不断优化产品、形成稳定的正向循环。李英浩提醒,出海企业应避免急功近利的“短打思维”,而应立足于自身核心能力,选择真正适合自身资源结构和认知体系的市场与赛道,耐心搭建本地化团队,逐步建立信任机制与执行体系。只有真正沉下心来,在一个市场长期投入、不断迭代,企业才可能构筑起可持续的竞争优势,实现从“出海”到“扎根”的战略跃迁。

 

更多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