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你怎样找工作?答案往往涉及人脉——不是你这样认为,而是人人都这么说。但是,这是什么意思呢?毕竟我们与许多人接触,联系方式五花八门,到底谁能真正帮上忙呢?我们在寻找工作时,应该尝试利用何种关系呢?
如果你去一家求职机构(2013年和2014年间,为研究当前的招聘形势,我去过不下50家相关部门),人们会告诉你,弱纽带是关键。弱纽带是指那些你认识、但交往不是特别深的人,比如你孩子的老师,或者碰巧在聚会上认识的朋友的朋友。这一建议来自社会学家马克·格兰诺维特(Mark Granovetter),他在20世纪70年代初进行了一项开创性研究,利用5年时间,采访了上百位白领人士,他发现其中一些人是依靠弱纽带找到下一份工作的。
弱纽带之所以重要,一个简单的原因是:你的强纽带人群(例如同事、家人和朋友)可能在求职道路上与你“撞车”。格兰诺维特发现,你更容易从同去参加婚礼的二表哥口中获取一些不为人知的工作机会,或者在超市停车场偶遇之前的邻居时,听说某个职位空缺。在格兰诺维特所研究的那些经由口口相传而得到工作的受访者中,83.4%的人表示,他们通过弱纽带找到了工作。在20世纪70年代初,通过人脉关系寻找工作显然是最有效的方法,因此,要尽可能多地建立弱纽带。
我准备了解一下现在是否依然如此,毕竟格兰诺维特的研究是在几十年前完成的,距离我们开始使用互联网有很长一段时间。我的想法是,如果帮助人们找工作的技术发生了重大变化,那么,人们获取工作信息的方式很可能也会改变。我必须找到一个方法,以某种形式复制格兰诺维特的研究,看看在今天的媒体生态环境下,哪一种人际关系在起作用。
我找到了一个很棒的消息源:在湾区,每周都会为白领求职者组织一场例会,其中一部分内容是以视频展示的形式,让成功求职者讲述自己的经历。尽管这不同于格兰诺维特的研究方法,但在2012至2014年间收集和观看了380个成功故事,足够我开展一次比较性研究。
那么,弱纽带仍是关键吗?不。在141位从人脉中受益良多的讲述者中,只有17%的人承认弱纽带发挥了作用。然而事实证明,职场纽带更有用。超过六成讲述者表示,过去曾与之共事的人帮助他们找到下一份工作。这些人并不总是同事,以前的老板和客户也会伸出援手。不过,求职者认为最有用的人莫过于那些对自己十分了解,并且知识丰富、说服力强的人,例如工友和同事。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情况发生了戏剧性变化,最明显的驱动力源自剧烈变化的媒体生态。当格兰诺维特开展研究时,找到一份新工作的主要挑战是首先要知道哪里存在职位空缺。在20世纪70年代,人们通过报纸广告、“用人”告示或口头传播来发现工作机会。现在,这件事变得轻而易举:人们只要上网浏览在线招聘广告、搜索企业网站,或者与招聘人员联系,就知道哪里需要人。这导致了一个新问题:太多人申请同一份工作。正如大多数人所知,最难的部分是如何脱颖而出——让你的简历在一大堆简历中被人注意到,或者找到某种办法,绕开笨重的申请人跟踪系统。招聘经理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必须利用有限的应用软件工具、简历和求职信,对成百上千的应聘者加以筛选。这种时候,最能影响招聘决策的莫过于来自某人的强烈建议,此人曾经与申请人共事,对他非常了解,可以确保他是最佳人选。
虽然这些联系是重要的,但值得注意的是,他们不可能使人际关系中问题最多的部分有所改观,即工作场所的相对同质化倾向。格兰诺维特也注意到,即使人们通过弱纽带找到工作,人际关系也不能使公司的组成发生改变,归根到底,如果没有有色人种或劳动阶层背景的人被招聘到办公室,几乎不会有人在第一时间了解到职位空缺情况。如今,问题更多在于推荐工作时隐含的偏见——人们往往倾向于推荐以前的同事,他们喜欢与之共事。依靠职场纽带并不能使人际关系阻碍职场人员多样化的问题受到遏制,只是让问题的焦点有所转移。
实际上,由于个人推荐是员工招聘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背景和观点的人因此可以被排除在工作场所之外——它已成为一项重大的道德决策。每个参与招聘决策的人都应该仔细考虑被推荐人,以及推荐的理由。同时,对于求职者而言,不要彻底放弃弱纽带,毕竟还有17%的胜算。然而,职场纽带最终可能占有更大权重。在工作场所,你可以培养各种人际关系,它不仅关系到你目前的工作条件,也关系到你将来能找到什么样的工作。如果想增加将来找到工作的可能性,最好的方法可能是善待你现在的同事。
(时青靖 | 编辑)
伊兰娜·格尔森是印第安纳大学的人类学副教授,专门研究人们如何使用新媒体来完成找工作、分手等复杂的社交任务。她的新书是《新经济中的落魄者:今天人们如何找到/找不到工作》(Down and Out in the New Economy: How People Find (or Don’t Find) WorkTo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