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人类社会历史,我们经历了农业社会、工业社会的变迁,正在步入一个人机互融、万物互联的智能社会。各种新鲜事物层出不穷,企业管理者如何通过有效的管理工具整合,运用信息,综合提升决策过程的实时性、灵活性和准确性,以适应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实现智能社会的管理进化,已成为未来管理的重要探索方向。
微软公司在过去几十年的发展历程中,针对信息、数字化技术如何赋能管理决策和生产力提升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本文基于微软的数字化实践,提炼出智能社会管理进化论的蓝图——打造“自适应OKR系统”,充分利用数字技术带来的信息化能力来建立实时的反馈链,帮助企业借助信息实现更加高效、有效的管理。但智能社会的管理进化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具有非常典型的短板效应,即整个社会的数字化程度决定了企业自适应OKR系统的有效性。因此,如何实现智能社会管理进化的帕累托最优,最终取决于自适应OKR系统设计过程中的标准形成,以及各相关行业的通力配合。基于此,本文将通过详细论述自适应OKR系统的功能、设计要点和潜在问题,为企业探索智能社会的管理进化论提供一条可行的路径。
VUCA谜题,智能社会的管理挑战
数字化技术的飞速发展将我们带入了一个人机互融、万物互联的智能社会,复杂多变的VUCA大环境,成为当前时代的明显特征。企业经营面临着更加多变的外部环境,黑天鹅事件频频发生,行业边界愈加模糊,新技术、新渠道、新跨界对手层出不穷。企业竞争发生在错综复杂的生态网络中,蝴蝶效应愈发明显,过去积累的成功经验似乎不再适用。智能社会下,管理变化、提升不确定性环境下的适应能力成为企业的必修课。
回顾过往百余年的管理学研究,我们发现,管理的本质是通过对信息的收集、分析和运用,以此来降低决策面临的环境不确定性、克服管理者决策的非理性。智能时代下,管理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已成为新常态。企业管理者需要更加有效的管理工具,帮助他们更好地整合、运用信息,在风云变幻的竞争中动态制定目标,提升决策的灵活性和准确性,并借助收集反馈信息来优化执行过程,降低决策过程中的非理性扰动项。
本文结合VUCA特征,引入复杂系统研究中的概念“自适应性(Self-Adaption)”,提出企业通过打造“自适应OKR”系统,能够帮助自身重塑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韧性,以实现智能社会的管理进化。具体而言,我们将企业的“自适应OKR”系统定义为:一种通过对企业外部环境监测、目标制定和内部决策过程的系统性的数字化改造,帮助企业充分利用数字技术带来的信息化能力,实现实时的外部环境变化信号的发现、捕捉和分析,并借助这种实时的信息反馈链来灵活调整企业目标、做到不同管理层级的目标对齐及纠偏,进而在调整和适应中实现企业应对不确定性环境的整体决策能力提升和迭代的综合性管理工具。
管理进化,自适应OKR的系统设计
自适应OKR系统设计的第一步是系统目标的设定。换言之,作为智能社会下的新型企业管理者,我们需要考虑一个首要问题:企业为何而存在?而回答这个问题,需要企业明确自身的使命、愿景和价值观,并塑造勇于拥抱不确定性的文化,鼓励员工培养学习型思维,在充斥不确定性的环境中不断颠覆自我、通过学习提升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
自适应OKR系统设计的第二步是系统基础设施的构架。自适应OKR系统的高效运转,需要组织具备一个非常坚实的底座,包括数据能力、信息收集能力和流程建模能力等,这依靠企业决策者数字化思维的培养,以及对于数字化技术的投入和相关人才的培养。当然,这并非一蹴而就的事情,企业可以根据自身商业模式、业务开展和数字化基础等方面的具体情况综合考量。不过,总体而言,自适应OKR系统需要考虑三个方面的基础设施构架问题:外部环境信息采集、内部决策和业务流程设计、内外部环境交互关系,数字化技术的运用穿插其中。
第一,关于外部环境信息采集:企业管理者需要详细分析企业决策和业务开展涉及哪些关键重要信息、分别涉及哪些主体,并相应设计统一化的信息采集标准和数据口径,进而提升企业发现、捕捉和分析外部环境变化信号的能力。第二,关于内部决策和业务流程设计:企业管理者需要规范内部决策流程和组织机制的设计,形成规范的制度和数据档案管理流程,通过运用数字化技术逐步替代重复性的人力劳动,并充分利用数字技术带来的信息化能力,在提升业务流程、决策和执行效率的同时实现组织目标的纠偏。第三,关于内外部环境交互关系:企业需要通过运用数字化技术,提升针对外部环境变化的响应速度,实现组织目标的实时纠偏;并基于信息反馈闭环实现动态决策、人员评估和岗位调整,鼓励员工不断学习前沿科技、尤其是追踪相关数字化技术,通过内外部环境中的物质、能量、信息交换,实现智能时代下组织整体的进化。
自适应OKR系统设计的第三步是系统特性的确定。具体而言,自适应OKR系统需要具备四个方面的特性,以帮助企业更好地应对环境的VUCA特征(见图“自适应OKR系统特性与外部环境特征关系”),根据重要性排序如下。首先,自适应OKR系统需要具备规则简化性以应对环境的模糊性特征:即当智能社会的环境变化导致很多问题缺乏清晰的解决方案时,企业应提倡在组织成员共享企业蓝图的基础上,尽可能简化系统规则的设定,赋予员工更加充分的决策权和灵活性,以充分发挥员工主观能动性解决问题。其次,自适应OKR系统需要具备自组织性以应对环境的复杂性特征:一方面,企业需要保持和外部环境之间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不断构建和完善有利于企业收集外部信息的渠道和复杂网络;另一方面,企业也需要充分调动高管和员工积极性,通过赋能的方式为个体和组织决策提供资源支持、而非过度发号施令,让系统构成单元按照相互默契的某种规则进行动态连接和重组,自发形成有序结构。再次,自适应OKR系统需要具备开放包容性以应对环境的不确定性特征:不确定性意味着在组织成员充分讨论之前,最优决策路径和解决方案是不存在的;企业需要通过提倡组织内部对多元观点的包容性,鼓励成员意见的充分表达,通过头脑风暴找出决策集中包含的一切可能性,共同进化到混沌的边缘,进而让最优决策方案自然而然地涌现。最后,自适应OKR系统需要具备自我迭代性来应对环境的动荡性:即通过对外部环境的实时监测、系统构成单元的动态重组、灵活调整企业目标并做到不同管理层级的目标对齐及纠偏,不断优化系统的决策规则,进而实现企业在环境动荡中的迭代、颠覆和自我进化。
我们以微软的自适应OKR探索作为案例,微软作为一家高科技企业,创立之初便设立了“让所有家庭、所有办公室都有一台计算机”的使命,力图通过创造性技术改变世界办公的方式。而正如所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大企业一样,微软也逐渐面临组织效率降低、发展方向分歧等问题。不过,自2014年2月,萨提亚·纳德拉上任微软第三任CEO以来,微软便开启了全方位的组织变革,通过组织文化和使命的重塑,微软按下了刷新按钮,迎来了组织新生。接下来,我们结合前文介绍的自适应OKR系统设计的主要步骤,抽丝剥茧地梳理微软此次组织变革中的关键举措。
第一步,关于自适应OKR系统目标的设定。萨提亚上任之初,着力分析了微软面临的问题,提出了一个重要判断,即“微软需要进一步明确重点、加快速度,并将继续推进文化和业务转型”,尤其是需要搞清楚“微软为什么存在”这个问题。进而,他提出一个重要论断,微软需要推动一场文化复兴:从无所不知到无所不学,通过培养成长型思维,提升应对不确定性的能力。在此基础上,他重新定位了微软的战略:通过打造为世界提供泛在计算能力的“Microsoft Azure 微软云”这一核心,全面布局混合现实、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等数字化技术领域,“以赋能为使命,予力全球每一人、每一组织,成就不凡”。
第二步,关于自适应OKR系统基础设施的构架。基于微软早期从事的操作系统、软件开发、办公自动化等相关业务,微软的企业决策者具有很强的数字化思维,对于数字化技术的投入和相关人才的培养也处于行业内较为领先的地位。不过,微软同样面临着一些严峻的挑战,比如内部意见不统一、开展微软云业务动机不足等。此外,相比云计算行业的领先企业而言,微软在某些技术领域的发展已滞后于行业。
接下来,我们主要以微软财务部门的数字化为例,详细分析自适应OKR系统基础设施构架的两个方面:外部环境信息采集、内部决策和业务流程设计,并进一步讨论微软自适应OKR的内外部环境交互关系。第一,关于外部环境信息采集。微软的财务部门数字化,首先做的一件事就是建立财务数据的信息收集规范、统一财务数据收集的口径,将重复性的工作流程用人工智能取代,为财务人员更加充分地分析数据、对外部资本环境变化进行准确判断提供了便利。第二,关于内部决策和业务流程设计。微软对内部投资决策数据支持的流程进行了设计,例如采用PowerBI等商业数据分析工具,使得财务信息和报告查询变得更加便捷,将数据透明化和可视化,为决策提供支持。此外,微软还在内部推广了“全民开发者”工具,采用机器学习的方式进行销售预测,使得商业决策更加准确、有据可循。此外,微软还对财务审批步骤进行了流程简化和电子化的改进,例如培训员工使用Power Automate RPA 机器人流程自动化工具,提升了市场预算管理的流程效率。第三,关于内外部环境交互关系。萨提亚上任以后,通过进一步强化同理心和学习型文化,充分鼓励员工建立起对客户的同理心,满足他们未提及和未被满足的需求。除此之外,微软还通过发起黑客马拉松活动,寻找对于挑战性问题的创新性解决方案,甚至会将部分获胜项目作为新业务予以资金支持。这一系列的举措,都充分鼓舞了员工学习前沿科技的动力。通过与外部环境中的物质、能量、信息交换,微软充分利用了数字技术带来的信息化能力,以帮助组织建立实时的决策反馈链,在这一动态过程中不断改进和迭代,实现了组织进化。
第三步,关于自适应OKR系统特性的确定。微软的组织管理原则中分别不同程度地体现了“规则简化性”“自组织性”“开放包容性”“自我迭代性”。关于“规则简化性”,微软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主要强调了组织文化以及使命的重塑,通过激发员工强烈的创新意愿、更加充分的决策权和灵活性,而非严苛、复杂的组织约束,来确保组织转型的方向一致性。关于“自组织性”,一方面微软通过提倡同理心,保持和客户密切的关系,切身体会客户需求,在奉献社会价值的同时将它们转化为商业价值;另一方面微软通过充分的内部沟通以及决策自由度的授予,调动高管和员工积极性,让他们能够自发根据组织文化的引导完成工作、创造价值。关于“开放包容性”,一方面微软鼓励组织成员之间的开放沟通、包容不同观点,让大家通过充分讨论和观点的碰撞,得到最优决策路径;另一方面微软通过举办黑客马拉松等活动,发挥极客精神,让最优解决方案自然涌现。关于“自我迭代性”,微软通过充分鼓励学习型文化,提升了员工不断与外界保持信息交流、沟通的积极性;也通过采纳多种数字化技术和提供多元的培训机会,提升了员工自我精进的热情,因而能够持续在动荡环境中不断迭代、颠覆和自我进化。
自适应OKR 应对内外部环境变化
微软自适应OKR的核心在于,充分利用了数字技术带来的信息化能力,建立了实时的反馈链,以帮助企业管理者实现外部环境的实时评估和组织目标的及时纠偏。尽管微软的实践为我们探索智能社会的管理进化论打开了一扇窗,但还远远不足。智能社会的管理进化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具有非常典型的短板效应。因此,实现智能社会管理进化的帕累托最优,最终不仅取决于自适应OKR系统设计过程中的标准形成,还取决于各行业的通力配合。
具体而言,目前各行业的数字化进程差异较大,其相关行业主体可以采取不同的策略,以顺应国家对于数字化技术的战略支持、及时把握发展机遇,促进数字化技术对生产力的提升和生产流程的改造。对于已经广泛将数字化技术运用于生产的行业而言,其行业主体需要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数字化治理中,及时总结经验并促成行业标准的讨论、制定和完善。而对于尚未广泛将数字化技术运用于生产、或者仍在探索中的行业而言,其行业主体需要培养更加开放包容的数字化思维,向其他行业学习、汲取经验,结合行业特性主动寻找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场景,努力促成数字化技术对行业生产的赋能。
此外,实现数字化技术领跑地位的高科技企业需要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积极参与社会治理和生态系统治理。一方面,它们需要和社会治理部门通力配合,贡献于社会数字化标准的讨论、制定和完善。另一方面,它们也可以通过赋能更多的企业通过采用数字化技术,促进生态系统的构建和数字化基础设施的搭建,进一步提升整个社会的生产力和生产效率。而对于数字化技术尚且滞后的企业,需要更加主动地学习数字化技术、提升数字化想象力,通过引入数字化技术来推动企业创新活动的开展。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智能社会下,未来的企业管理者需要培养数字化的社会观、大局观,才能更好地拥抱数字化技术,赋能生产力和企业决策效率、质量的提升。而自适应OKR系统作为一种新型的管理工具,能够更好地适应智能社会下的管理需求,但企业管理者同时也需要注意,其采纳也是具有一定的前提条件的。简单而言,自适应OKR系统的采纳标准为: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人制宜,在使用过程中如何保护个人、企业和行业的数据安全,也是另一个需要各行业、乃至社会通力配合才能得出最优解的问题。
孙雪峰是中金时代董事长,巴黎高等管理学院博士。相佩蓉是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韦青是微软中国CTO。
孙雪峰 相佩蓉 韦青 | 文 李全伟 |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