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故日本前首相安倍晋三是日本战后出生的一代政治领导人,曾两度担任首相组阁。作为政治家,其身后免不了种种不同评判。“安倍经济学”(Abenomics)作为其政治遗产之一,也再次引发人们关注和思考。
安倍推动并执行于2013年的一揽子经济改革计划,被媒体冠以“安倍经济学”的名称,一度引发热议。这是日本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试图重新激发经济活力的又一次努力,也是新世纪以来日本最具雄心的经济改革政策。许多经济学界人士对这一问题展开过系统研究。本期书单无意对“安倍经济学”作出评价,而是想通过一些代表性著作,追溯“安倍经济学”的基本内容、思想源流,以及实践过程。
01-《动荡时代》
可点击图片购买
“安倍经济学”的基本内容包括三方面,即质化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机动财政政策,以及经济成长战略。它们也被称为“安倍经济学”的“三支利箭”。
安倍对这套经济政策寄予了极高期望,也下定巨大决心。他亲自安排几位得力干将每人具体负责一个领域,自己则主推货币政策,旨在解决经济受通货紧缩困扰而长期停滞的问题,以重振日本经济。为实现既定目标,他甚至强压央行执行相关政策。此事在日本银行前行长白川方明的回忆录中也能找到端倪。
白川在《动荡时代》中回忆,面对安倍提出的大胆的宽松货币政策,他曾经历过“极度痛苦的权衡”。他甚至在这本回忆录中明确回应了“央行批判派”的说辞,即“失去的20年”是由于央行没有迅速采取大胆政策举措。他认为,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很多国家就采取这样的对策,结果同样陷入与日本类似的境况。最终白川以辞职结束了这场意见分歧,继任者是与安倍观点立场接近的黑田东彦。
日本泡沫经济崩溃后,各种政府投资计划都未能实现既定目标,财政赤字却不断扩大,日本国民对政府投资多有批评,认为是浪费资金。在安倍推行其经济改革时,形势却发生了变化。经历东日本大地震之后,普通日本人更能接受政府投资用于灾后重建,以及为未来灾害做筹备。安倍顺应民意推出了“国土强韧化计划”。安倍提出的财政政策因为上述种种原因,得以比较顺利推行。
至于成长策略,出台的相关内容包括降低法人税率、强化公司治理结构、激活民间投资、促进女性就业、推进科学技术创新、扩张农林水产业、发展金融和资本市场,等等。这些政策与民众生活、就业息息相关,且能提升中长期经济活力,所以没有遇到什么反对意见。
02-《日本新中产阶级》
可点击图片购买
尽管安倍对经济政策表现出极大雄心,也采取了诸多强势手段,但他毕竟无法自外于日本的整体经济环境、决策和执行机制,以及社会传统,而这些因素要么成为“安倍经济学”出台的大背景,要么对其构成一定的阻力或推力,它们都是理解和评判“安倍经济学”功过不可或缺的考察维度。
《日本第一》《通产省与日本奇迹》《日本经济政策亲历者实录》就是立足于解释泡沫经济崩溃前日本奇迹的诞生根源,提供了理解和考察“安倍经济学”的三个维度。
其中,《日本第一》是傅高义先生的名作。他认为日本的成功,并非来自传统的国民性、古已有之的美德,而是来自日本独特的组织能力、措施和精心计划。在新版序中,傅高义对此再加以强调,所谓日本第一,意指日本的社会模式在许多方面都十分成功。在2016年的新版序言中,傅高义认为,即便经历了所谓“失去的十年”,属于他们时代的优良特质依旧存在。
而傅高义的另一部成名之作则是《日本新中产阶级》。作为哈佛大学中日研究专家,傅高义在学术生涯之初被斥为“乡下人”后,意识到一个社会学家如果从未在另一种文化中生活过,何谈理解本国社会?于是从一九五八年至一九六〇年,他来到东京市郊的M町展开田野研究,深描日本社会快速变迁之际的“新中产阶级”——工薪族和他们的家庭。基于这项研究,于1963年出版了本书。
这一日本研究奠基之作,经典但不枯燥,展现了一幅穿插八卦轶事的新中产生活全息图:夫妻、婆媳、亲戚关系,职场上的苦熬与交际,年轻人恋爱和相亲的苦恼,从幼儿园入学起就面临激烈竞争的学子,全时照料家庭与孩子的母亲,养家但“缺席”养育的父亲,殷盼孩子穿过考试的“针眼”、出人头地的父母心……种种描述生动而微妙,文化相近的中国读者读来更是有种“时空错置”感,它像一面镜子,藉由日本观照了我国在关键发展时期的变迁,涵括家庭、经济、社会生活、教育与文化等方方面面。
其主体研究耗时2年,但傅高义夫妇此后一直坚持研究对象的跟踪随访,研究成果实则跨越30年。傅高义从工作、学校、家庭和社区出发,将新中产阶级描述成一种经济与文化的标杆,对工薪族生活方式的描述丰富而微妙。该书在当时具有高度前瞻性,而此后的不断修订则保证了其现实性,堪称文化人类学的典范。有别于当时传统的民族志,该书奠定了此后日本研究的主流方向,近几十年来关于日本的文化人类学研究几乎都建立在该书基础上,直至今日仍是诸多学者理解日本社会的试金石。
3-《通产省与日本奇迹》
可点击图片购买
傅高义的《日本第一》出版后引发广泛反响,但该书对日本经济的分析相对较为浅显,没有深入到更细致的社会纹理。几年后,美国政治学家和著名日本问题专家查默斯·约翰逊出版的代表作《通产省与日本奇迹》则在这方面作出了更为深入的研究,也更具影响力。可以说,是本书及《日本第一》共同激发出了美国国内和欧亚经济体对日本模式的研究和学习热情。
作者从日本国内体制和核心决策机构——通产省的沿革及作用的角度分析了日本战后经济腾飞的“奇迹”。通过梳理通产省的沿革史及其间产业政策的讨论和博弈过程,阐明了该部门战前、战后在人事、组织上的直接连续性,揭示出日本模式的核心要素。同时也追溯了通产省的历史与在日本经济发展中的特殊作用,回顾了作为日本产业政策主导者的通产省如何逐步成为日本经济掌舵机构之一。
除此之外,作者也以通产省的历史和现状为背景,讨论了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即日本精英官僚制度。日本精英官僚实际上控制着经济决策实权,因为首相和阁员可以不断更换,具体负责经济政策制定和执行的中低层官僚则保持着极强稳定性。这一特征保证了日本行政机构运行稳定,也可能成为改革需要克服的阻力。官僚们很多会在退休或离职后进入企业工作,从而形成一种独特的交际文化。
而日本通产省的政策能发挥实效,其根源就在于该机构能够锁定明确的政策优先目标,与此同时,借助精英官僚体制,政界和商界也能在达成一致目标后共同发力,切实有效地执行政策。
04- 《日本经济政策亲历者实录》
《日本经济政策亲历者实录》是研究日本经济的学科经典之一。作者宫崎勇是日本资深官厅经济学家,曾任经济企划厅事务次官。他描绘出一幅日本战后官场和学界的群像,以及官学之间、企业界和政界之间的互动与博弈。并且,他以亲历者的第一视角,结合众多现实案例,按照日本经济发展线索,将该国经济决策中的复杂机理条分缕析地呈现出来。
1982年,宫崎勇就任大和证券经济研究所理事长。1995年—1996年间任经济企划厅长官,与时任通产大臣桥本龙太郎、大藏大臣武村正义共同制定村山内阁的经济政策和景气对策。作者另著有《裁军经济学》《宫崎勇集》等。
作为官员和研究人士,宫崎勇直接或见解参与了日本战后众多经济决策过程,亲身经历了以倾斜生产方式为主导的战后复兴期、以“国民收入倍增计划”的策划和制订为主导的经济高速增长、石油危机、经济大国化及国际化、泡沫经济崩溃等所有战后日本经济的发展阶段。他在本书中以口述史的方式再现了政策形成现场实景,以及上述一系列变革中发展起来的日本如何策划和制定经济政策,又是如何运营了这些经济政策。
本书胜在描绘出一幅日本战后官场和学界的群像,包括官学之间、企业界和政界之间的互动与博弈。他以亲历者的第一视角,结合众多现实案例,按照日本经济发展线索,将该国经济决策中的复杂机理条分缕析地呈现出来,让我们看到日本经济学界信奉凯恩斯、熊彼特、弗里德曼思想的各派人物,各自作出了何种贡献。
05-《破旧立新者》(The Iconoclast)
海内外安倍传记目前已面世多种,各有瑕疵或不足。名气最大的一本是日本知名记者、人称安倍晋三御用记者的山口敬之所作。可惜此君品行不端,在传记出版前后身陷性侵官司,不仅令安倍无比尴尬,更让这本书受相当多读者抵制,被打上了另类标签。所以此书迄未发行外国语版。状告他侵犯的苦主、独立记者伊藤诗织则将自己在四年诉讼期间的经历与思考著书出版,定名《黑箱:日本之耻》,引发广泛反响。
真正得到各界首肯与赞誉的安倍传记出自资深日本研究专家托比亚斯·哈里斯,即《破旧立新者》(The Iconoclast)。
哈里斯是咨询公司Teneo的高级副总裁,专注于日本及东亚研究。他还曾为一位日本议员工作,对日本政情民意了然于胸。时常在报端、电视上评论日本政治和社会经济问题,其评论文章是西方世界了解当下日本的一个重要窗口。
哈里斯以翔实的材料描绘出安倍晋三的成长轨迹和政坛起伏,讲述了他如何以洞察日本社会情绪和政治运作的能力赢得拥护者的坚定支持。哈里斯笔下的安倍晋三并非受祖上政治名望荫庇而取得后来的成就,而是从父辈、祖父辈那里继承下对日本国家、民族、社会的深刻认识,并克服种种挑战,最终成为一名优秀政治家。
06-《安倍经济学与中日经济关系》
安倍晋三在其第二次组阁后不久的2013年初,推出了以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为核心内容之一的“安倍经济学”,似为长期陷入颓势的日本经济带来希望,也引起世界各国尤其是东亚各国和各地区的高度关注。在日本国内外则引发了极大争议。《安倍经济学与中日经济关系》的意义就在于借鉴日本经验,因为中日经济关系紧密且重要,无论安倍经济学成败与否,对其展开研究都具有重大理论与现实意义。
作者注意到,“安倍经济学”的三支利箭中,“大胆的金融政策”和“灵活的财政政策”无法长时间持续,是相对短期的政策手段,而被置于“安倍经济学”中心位置的“能唤起民间投资的成长战略”则需要花费五年到十年方能展露效果。
作者认为,对安倍经济学的评价,不仅要从一国的经济政策角度进行观察,还需要从世界经济的历史性变化中考量;安倍经济学不仅具有纯粹的经济学视角,还具有政治思想性。因此,对其评价应从多个视角进行,不仅要对其效果进行评价,也要对其运营方式进行必要的审视。
07- 《安倍经济学的妄想》
池田信夫也是“安倍经济学”,尤其是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坚定批评者,对日本经济政策多持批评态度。他认为,安倍经济政策在实施之初,各项经济指标均有所上升,仿佛是起到了一定效果,但随着时间推移,效果渐弱,其本质只是强心针、安慰剂,政治效果大于经济效果。
在他看来,这些政策即便让垂头丧气的日本人精神为之一振,但除了心理效应以外,没有看出安倍经济政策有任何可以从本质上改善日本经济的征兆。因此,池田对安倍经济学的批评态度不无偏颇,但作为评价安倍经济学的另一种观点,可备兼听。
作者在本书中尤其激烈批评了安倍任内推动的“质化量化宽松”政策,认为该政策无法解决日本经济的现实问题。作为“第二板斧”的财政政策的作用,只不过是通过原有大力发展公共事业政策,使财政赤字进一步扩大罢了,而作为“第三板斧”的发展战略却没有任何实质性内容。因而安倍经济政策带来的只是股价短暂上升,是虚妄的回光返照。
池田指出,日本经济停滞不前的原因并不是通缩,而是在于竞争的国际化、雇佣惯例与财政等方面的原因,如此复杂的问题妄图用一支“魔杖”来解决是不可能的。
08- 《失去的二十年》
可点击图片购买
连续二十年来,日本已陷入了经济停滞状态,史称“失去的二十年”。这段历史引起了各国尤其是中国的高度重视。虽然研究者众,但缺少对日本社会真实的了解,更多的是臆测和猜想,而日本自身的反思声音很少被引入。
《失去的二十年:日本经济长期停滞的真正原因》正是填补了这一空白。读者可以看到日本人是如何清晰解读其来龙去脉的。作者其经济学家兼媒体人的双重身份更是赋予本书独特的洞见,他从日本的现状、历史、经济学角度出发,颠覆了世界对日本经济的很多传统看法——
包括:终身雇佣制真的是日本的优良传统吗?日本经济停滞是源于广场协议吗?为什么经济一停就是二十年,而且有继续停滞的迹象?日本经济停滞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日本应对经济危机的教训和经验究竟是什么?20世纪80年代是日本的黄金时代,还是日本传统产业结构的最后辉煌?日本真实的社会现状到底是怎样的?日本与中国如何竞争?日本未来可能的出路在哪里?会对世界带来何种影响?……相信,相关政府、经济学家以及对经济趋势感兴趣的读者将从中有所获益。
9- 《平成时代:日本三十年发展轨迹与前瞻》
可点击图片购买
平成时代即指1989年1月8日至2019年4月30日日本明仁天皇在位期间的三十年。平成元号出自中国古代典籍,取“地平天成”“内平外成”之意。将平成三十年与二战后1945年至1989年昭和后期相比,两者在经济发展、国家战略目标、政党政治态势、外交政策、社会结构、国民情绪、社会思潮等方面均呈现不同样貌,出现了一系列新变化和新特征,而正是这一系列的“新”决定着日本的发展方向。
作为中华日本学会申请实施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成果,由中华日本学会和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组织研究编纂的《平成时代:日本三十年发展轨迹与前瞻》,就是这样一部全面、系统、客观梳理和研究平成三十年日本国家战略、政治外交、经济、社会和文化思潮的力作。
该书汇聚20多位活跃在对日研究一线的老中青三代专家学者,站在中国立场对日本平成三十年研究进行了全方位呈现,对其未来发展做出前瞻性思考,力求展现当今中国学术界对日研究的水平。同时,也对“安倍经济学”、产业结构、消费税等进行了富有实质性的研究,力求对平成三十年的日本经济进行客观描述。
10- 《失去的三十年:平成日本经济史》
可点击图片购买
平成时代(1989~2019年)是日本从泡沫经济崩溃转向经济增长低迷的三十年,所以又被称为失去的三十年。在平成时代的尾声,日本社会各界都发起了对平城时代的回忆,而作为经济学家的野口悠纪雄则为时代的告别奉上了一部特别的献礼。
从泡沫崩溃到低欲望社会,从制造业强国到“出口立国”的崩溃,从世界经济第二,到被远远甩在时代的身后……日本经历了什么?从失去的二十年走向失去的三十年,其间的次贷危机、东日本大地震、安倍经济学这些重大的历史事件,又给日本留下了什么?后平成时代的日本未来又该走向何方?
作为野口悠纪雄以亲身经历写就的平成时期日本经济的失败历程,该书既是对日本经济“失去三十年”的反省,也凝聚着诸多对日本如何走出困境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