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评2020中国年会|商业乐观主义
2021年01月26日 16:27
《哈佛商业评论》坚持乐观主义,并希望将乐观主义精神传递到每一个个体。
10月30日,2020年《哈佛商业评论》中国年会在北京三里屯CHAO酒店隆重举办。
大会以“商业乐观主义”为核心主题,围绕“商业重生与再造”、“数字化新世界”、“新就业形态来临”和“实践派新商业” 等议题,深入的探讨了在不确定的时代里,如何永葆乐观主义,再续新的商业辉煌。同时,年会还公布了2020拉姆·查兰管理实践奖和2020「鼎革奖」中国数字化转型先锋榜榜单。
本次年会沿用古典音乐格调,以独特的“哈佛红”延展,彰显出向上、兼容并包的力量。《哈佛商业评论》坚持乐观主义,并希望将乐观主义精神传递到每一个个体。接下来,让我们一起回顾本次大会嘉宾们的精彩发言。
现场直击 | 2020年度《哈佛商业评论》中国年会
2020哈评年会我们邀请到了五位嘉宾为本次盛会致开幕辞。
王波明,《财经》杂志总编辑、《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总编辑
“今年我们遭遇了百年不遇的挑战——新冠疫情引起了中国乃至全球外部环境持续变糟,给企业带来了结构性变化。企业管理的老办法将无法应对新挑战。这对企业内部管理提出了很多新需求,企业内部管理要随外部环境变化做相应大幅度的调整。这就要求企业大胆拥抱这些变化,同时要积极布局数字化。疫情过后,一些传统大师的理论可能会被颠覆,也会涌现出一批新的管理大师和管理理论。《哈佛商业评论》作为企业管理教科书,会持续为大家提供最新的管理理论。”
Amy Bernstein,《哈佛商业评论》编辑
“新冠疫情加剧了社会上所有根深蒂固的问题:收入不平等,工作不安全,种族主义,医疗保健不足,政治两极化。在组织层面上,这一时期内需要非凡的情商:能够共情并做出积极改变的决心。所有这一切的答案可能不是技术本身,而是我们使用技术的方式以及对自己和团队设定的期望。”
Nathan D. Midler,哈佛商学院出版大中华区负责人
“在商业世界中,当一切都在快速增长时,保持乐观也很容易;当增长放缓、挑战增加时,要保持乐观就是很困难的。不过,这么做也可能极具价值,如果没有商业乐观主义,就不会有现在的宝洁、IBM和通用电气,许许多多生活中离不开的创新都是在经济或大流行病危机中诞生的。”
戴华,哈佛中心(上海)董事总经理
“ 疫情防控常态化后,亚洲尤其是中国弹性恢复力和创造力是大家有目共睹的。站在未来的十年、二十年来看今天,也许2020年是一个分水岭、是一个转折点,更是一个新的起点。”
周斌,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党委副书记、副台长,江苏省广播电视集团总经理
“今年,我们开始布局全国、发声全球,目前已经在北京、上海建立工作站。此次江苏广电和哈评中文版年会合作,仅仅是一个开始。相信今天的年会能让彼此的合作产生新的探讨话题,使得我们的合作、专业媒体和主流媒体之间的合作更加紧密,让商业乐观主义将我们的未来变得更加美好。”
商业的重生,不再是简单的规模复制,重构的商业模式、重构的消费体验、重构的产品和服务要求企业以全新的方式崛起。
何 刚,《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联合出品人、主编
“2020年,新冠疫情席卷全球,给全球造成巨大影响,很多企业界和管理者对于未来产生了很多焦虑和怀疑。因此,今年的年会主题是“商业乐观主义”,《哈佛商业评论》希望在复杂局面下用乐观主义给大家带来共同的鼓舞,为大家提供一些指导方向,包括如何判断和面对外部世界,如何选择企业可持续发展方向,如何在混乱和危机中保持乐观和勇气。”
刘俏,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
“商业乐观主义源于很多伟大的商业机会,而伟大的商业机会源于解决这个时代的重大问题。目前为止,对我们而言,有以下重要挑战:一,中美贸易摩擦和新冠疫情爆发后,中国供应链闭环并没有形成;二,随着工业化进程、经济高速增长阶段的结束,基础设施投资在经济过程中的重要性将有所降低;三,社会收入分配结构以及分配不平等现象还是比较严重;四,未来15年时间里面,将有超过20%劳动力人口需要完成巨大史无前例重新配置的过程,从农村到第二产业到第三产业,而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内部也会发生巨大的重现配置,从低端向高端的配置;五,如何解决中国农民工也好或者新市民居住问题。”
张川,美团高级副总裁
“在新技术和新商业边界之下,商业逻辑产生了很大的变化。新的商业社会既要偏向横向一体化,也要纵向扩展。就像降龙十八掌遇到北冥神功,北冥神功融合各种内功变成可柔可刚的攻力,而降龙十八掌是专注、稳定、快。超级App或者超级入口是常见的一种横向扩张,超级入口会形成用户认知统一,囊括很多商业场景。而纵向一体化过程中才能创造新的供给,电动汽车是纵向一体化最明显的表现。新的供给才能满足人们新的需求,而这些新的需求才是企业常青的保障。商业扩张也带来组织扩张。未来,10万人规模的公司一定不是梦想,一定成为标准化的配置,而10万人的公司可以管理百万人的生态。”
孙小良,圣象集团首席运营官
“圣象正以实际行动推动“新商业文明”的发展,“新商业文明”的乐观主义,之于圣象就是源自于用爱承载,敢于不断打破固有模式,用数字化链接生产制造和用户,为消费者提供新的体验和生活方式,履行社会责任,推动行业前。”
蔡方方,平安集团首席人力资源执行官
“对照工业文明的演进:从1.0到2.0阶段,西方管理具有绝对优势,中国企业通过“拿来主义”学到了西方管理精髓,包括六西格玛、科学管理、精细管理等;从2.0到3.0阶段,西方精细化管理开始和东方柔性管理结合,中国企业管理融入自身实践及思考的“东方特色”显现;对于4.0未来时代,则需要用科技力量、人文力量、文化力量同步解决。
面对不确定性的世界环境,平安管理提倡的是“基于角色,超越组织”:一是用实践撰写经验,用商业价值践行使命;二是携同道者共创,向批评者学习;三是与祖国同命运,与文明共跃迁。”
经过新冠疫情的考验,中国企业正在迫切寻找全新的数字化转型方向,推动企业改革,以适应急剧变化的商业环境。
齐馨,《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执行出品人、副主编
“今年对我个人来讲非常有感触一句话叫悲观者正确,乐观者成功。可能在今年年景下每一个管理者都需要用“更加悲观或者理性”方式重新面对自己的管理,去调整策略以及人力资源、架构、运营等等管理体系和方式,但是我们必须要用乐观的态度面对市场、面对变化、面对数字的新世界。”
李东红,清华大学全球产业研究院副院长
“数字化是推动企业产业乃至国民经济发展新的动能,我们将继续推动这样一项工作找寻在数字化转型方面做很好经典案例以及先进人物。我们将把企业实践、人物具体行动提炼、总结、分享,助力中国数字经济蓬勃快速发展。”
孙丽军,SAP全球副总裁、亚太区与中国区首席营销官
“秉持‘在中国,为中国’的初衷,SAP与清华和《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共同发起 ‘鼎革奖’,挖掘并分享数字转型先锋者的成功案例,用‘灯塔’力量为更多来者照亮前航。我们还借助‘鼎革奖’、‘鼎革汇’为大家搭建一个深度交流沟通的平台,让观点与思想碰撞出更多灵感火花。”
刘少顺,小米集团内控内审监察部副总裁
“为了减少企业发展的不确定性,小米将自身独有的底层技术赋能风控领域,搭建起大风控体系,包括风控监督平台、持续审计平台、合规平台甚至监察平台,通过智能化发票核查、智能化市场费用审计、5D模型相应搭建等有效地捕捉每个事业部发展过程中的风险点。”
吴庆赟,迈瑞医疗IT总经理
“迈瑞医疗是中国医疗设备制造的领头公司,主要有三大产线——监护、超声和体外诊断。未来,迈瑞要实现两方面的智能化,即产品智能化和组织智能化,并最终成为智能化的企业。通过数据挖掘、数据分析培养企业内部的数字素养和文化,并以数据引领、驱动企业不断改善、不断向上发展。”
陈凯,Terminexus总经理
“Terminexus 是振华重工旗下专注于为全球港口码头装备提供服务的子公司,我们利用数字化供应链平台,开启了行业资源共享,打破数据壁垒,与用户共建命运共同体的新业态,振华重工也将从制造业向全生命周期服务转型升级,为企业开拓新的业务增长点。”
李晓虹,博世(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执行副总裁
“在向全球领先的物联网企业转型的过程中,我们与客户和员工共同打造数字化的未来。为此,我们创新性地开发了一系列数字化人才产品,不断迭代升级人力资源及企业数字化人才生态体系,让博世既成为数字化人才的乐园,也是他们的家园。”
圆桌论坛
在随后的圆桌论坛环节,孙丽军与四位嘉宾结合“巨变·重构”的主题,共同围绕构建“数字化新世界”的内容进行了思想碰撞,并呈献了各自独到的见解和观点,同时针对如何用数字化驱动企业的卓越运营、如何用数字化实现业务模式的创新等核心问题展开了深入探讨和交流。
现场由奖项发起的三方代表共同揭晓了“2020‘鼎革奖’中国数字化转型先锋榜”榜单,最终评选出综合转型类、单一管理类、技术应用类、管理人物类四大系列奖项以及评委会大奖。
评委会大奖获奖企业代表上台合影
实践出真知。好的管理者不但能高屋建瓴也能日拱一卒,一砖一瓦的构建商业大厦。企业的管理实践,是中国商业迭代的珍贵样本。
陈劲,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改造传统管理范式或者形成新的管理范式必须基于观念的变革,因为我们目前面临的危机不是技术危机,现在新技术革命包括数字科技发展已经很成熟了,而是观念范式的危机。为了赢得新的挑战,我们要从传统机械式、还原式、决定式牛顿和笛卡儿体系解放出来,因为他们强化了绝对时空。我们在讨论数字革命带来社会发展新场景的过程中,千万要防止数字科技对人类异化的影响。”
毛基业,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院长、教授
“什么是新商业?在我看来,新商业用一句话讲就是,“基于数字技术的商业”。什么是数字技术?在我看来,数字技术是三样东西,大数据、互联网、传统IT系统。这三样东西构成今天创新的环境,也是驱动商业底层最活跃的力量。给大家分享一下三个具体的观点。一、数字技术是商业创新的关键驱动力和源泉;二、不涉及数字技术的商业创新就不是真正的创新;三、基于数字技术的创新是不确定性中的最大确定性。”
刘畅,新希望六和董事长
“这些年我们做了非常多新的事情,在这个过程中,走了弯路、走了错路,最后总结出五件有意义的事情——新机制、新青年、新科技、新赛道以及新责任。
新机制是在近两年,我们试着像新经济互联网企业一样启动合伙人的方式,后来又用新赛道的方式给了这些合伙人一个新的平台;新青年,现在整个公司年纪最大是创始人我的父亲, 90后占有23%,80后占比达到59%,并且核心管理层有80%是80后;新科技,用新科技推动企业转型;新赛道,我们打开了在家2 C渠道;新责任。做智慧城乡和城市美好生活的连接者。”
DAVID ZHANG,OATLY噢麦力亚洲总裁
“OATLY最开始进入中国市场时,因为国内当时没有植物蛋白品类,消费者不知道也不认可燕麦奶,OATLY处处碰壁。在经过探索和思考后,OATLY以小谋大,剑走偏锋,选择了以精品咖啡馆作为切入点,一“战”成名,确立了在精品咖啡馆市场的领导地位。基于在细分市场的成功,OATLY以大谋小,与行业同仁一起创立植物蛋白品类并推动品类成长:发布植物蛋白白皮书,环环渗透进入多个高端渠道,并联手阿里巴巴和星巴克,在中国推起了植物蛋白的风潮。品类的成功让OATLY也实现了数倍的销量增长,成为了品类的领导者。”
随后《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主编何刚邀请宜信公司创始人、首席执行官、查兰奖联合发起人唐宁先生、企业家顾问,拉姆·查兰全球唯一合伙人杨懿梅女士一同上台对该奖项做以阐述与未来期待,并公布了第四届拉姆·查兰管理实践奖获奖名单。
唐宁,宜信公司创始人、首席执行官,查兰奖联合发起人
“我有一个希望,就是希望拉姆·查兰管理实践奖优秀企业的实践、理论的提升,能够帮助我们在保持商业乐观的同时,有正确的武器最终成功,变成成功的乐观。”
杨懿梅,企业家顾问,拉姆·查兰全球唯一合伙人
“在查兰服务中国企业过程中,有一点他自始至终都在坚持——特别鼓励大家做各种各样的管理创新。曾经有企业家问他:“查兰,你写这么多书,我应该读哪一本?”查兰会建议他不要去读书,而是去创造。”
获得本次拉姆·查兰管理实践奖全场大奖的3个案例分别是:泰康保险集团《战略决定一切》、百胜中国控股有限公司《数字化赋能业务创新,灵活应对疫情挑战》、浪潮集团《数字化助力浪潮打赢未来人才抢夺战》,23个优秀奖和单项奖完整名单也在本次大会上进行了公布。
全场大奖颁奖仪式
回顾会议全程,各位商界精英立足各自领域的企业实践,与管理战略的学术理论完美结合,呼应了年会“商业乐观主义”的主题。我们期待明年的哈评年会会继续为企业和读者们带来更加精彩、更加前沿的商业思维碰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