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承认,《哈佛商业评论》的魔力其实是……

哈佛商业评论 牛文静  

2015年09月17日 11:31  

它不是摇钱树,它是水晶球。它不是导师,它是先知。它是问题之解。它是灵感之源。

生而为人,我们都向往浪漫和诗意的文字。感性的语言和性感的女子一样,更容易俘获人心。而大家普遍认为管理类的文章是冰冷、生硬、缺少温情的。在“管理”这个词诞生伊始,就连牛津字典都将它解释成“耍花招,不诚实的发明装置。”

初读《哈佛商业评论》,我曾因为它偏学术的语言,冗长的论证而丧失过耐心。前几天在朋友圈看到一则吐槽,“难道读了这些文章就能成为好经理吗?现实和理论的差距那么大!”相信,刚刚接触这本杂志的读者,可能也有过类似困惑。这本存在了近百年的管理刊,难道特质就是“高冷”吗?作为本刊的读者兼编辑,除了“被高大上”外,我们又该如何向他人解释杂志文章及它对中国商业社会的意义呢?

我想,回答这个问题可能要先弄清管理的本质?以及为什么当下和未来的中国亟需管理思想?对此我有三点想法,希望和读者讨论:

1.管理是一门解决问题的学科。

“管”字难免令人产生错误联想,误解这门学科只和经理层有关,还有点强加的意味。但英文manage应该解释为经营、负责、成功处理某事更合宜。管理强调科学的方法论。在信息爆炸的时代,网络上充斥着各种情绪和吐槽。而针对问题科学的解决之道却如北京的蓝天一样罕见。

相较之下,管理相信且致力于寻求解决方法。这点类似风水,虽然风水被归为迷信,但它和算命略有不同:命是注定的;而风水则无所谓好坏,总有化解之法。管理呢?大到组织小到个人,无论你在哪个领域遭遇了什么问题:变革、创新、人才培养等等,都有解决的方法。举例来说,如果你是一位迷茫的大学毕业生,不清楚自己的优势何在,可以尝试阅读一下彼得·德鲁克的著名文章《如何发现自己的长处》。相信其中的方法定会让你在工作之初少走很多弯路。

HBR的文章以案例的形式,为读者提供了解决问题的多种角度。它并非臆想,而是经过了真实世界长期的检验,背后有可靠数据和严密的论证支撑。这些方法并非一劳永逸,但思考方式历久弥新。

此外,读者也可以将杂志文章中的商业智慧,移植于日常生活中。比如在《以色列企业决胜全球化“奇袭战”》一文中,作者讲述了以色列企业如何抓住跨国公司不感兴趣,当地企业又难以企及的商机,在“中间市场”大获全胜。文中详述了“规避巨头、乔装成当地企业、找准敌人弱项”三个战略——这些经验对任何行业或职位的突围者来说,都可以借鉴。

在充斥着感性和娱乐的时代,商业和日常生活都需要理性的方法论,HBR恰好可以提供这点。

2.管理的本质是一种进化迭代的博弈观。

在过去几年里,我们采访过很多中国著名的企业家。其中不乏对管理意兴阑珊的人。他们认为自己的成功更多源于敏锐的商业直觉和运气。这种想法无可厚非。但暴露出两个问题,第一、多数人所谓的原创“秘籍”,其实可以在管理学中找到相似的体系和方法论,不过语境不同,说法不同罢了。比如,许多中国企业的销售人员特别注重和客户“交互”,其实这就是服务营销中提到的“客户体验”。一些HR称公司已经实现了员工以小组形式自主研发的流程,效率极高,已经不需要管理。但其实这不过是人力资源近年来反复提及的“自组织”而已。所以,我们要做的不是抛弃理论,而是正确运用理论。

其次、中国有很多出色的管理者和思想家,但如果缺少优秀案例供后来者学习,管理者又没有提炼分享经验的愿望,那恐怕我们只能停留在个体和某些企业的成功,无法取得全民族的提升。那些“不外传”“学徒式”的技能传承,势必带来行业的消亡。想要改变世界,我们需要携智慧前行。

所以,管理有利于我们用更低的成本完成实践方法和商业智慧的迭代。

3.管理重新定义问题,观念引领未来。

避谈理念的人往往倾向于实用主义。实用固然重要,但智者更看重未来。管理理念并非空中楼阁,而是给商业世界带来改变的“受精卵”,一切实用主义的东西都源于理念。正是人类不止步的思考、实践、纠错、补充,才有了可持续的发展和蜕变。而HBR正是观念的引领者:我们熟悉的“蓝海战略”,“颠覆式创新”等理念,正是通过这本杂志为大众所知。这些观念重新定义了商业社会的问题,主宰了未来几十年的商业变革。

推陈出新的管理理念打破了固有观念的枷锁,释放了人类的想象力,它是推动商业进步的重大力量。我们也希望更多读者通过阅读《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用管理的智慧改变中国。

其实管理并不生硬冰冷,它拥有更强大的力量和隽永的深情。下次如果再有人问起HBR到底为何“高大上”,我想我会推荐他们看看本刊前副主编程明霞为杂志写的广告语——

它不是摇钱树,它是水晶球。It's not a cash machine.It's a crystal ball .

它不是导师,它是先知。It's not a mentor.It's a prophet.

它是问题之解。它是灵感之源。It's solutions.It's inspiration.

它是《圣经》。It's Bible.

它是《哈佛商业评论》。It's HBR.

牛文静是《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视频编导。

最新评论
  • 大漠判官
    如何发现自己的长处》
更多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