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商业评论》中国年会·2014 于10月23日在北京盛大召开。本届年会以“动荡年代的基业长青”为主题,现场云集了迈克尔·波特(Michael E.Porter)、克里希那·帕勒普(Krishna G. Palepu)等教父级管理学大师,王建宙、孙为民、孙明波、洪崎、唐宁等国内重量级企业家。
本次年会分为五部分,分别是:物联网时代的竞争力再造、数字化生存、决胜全球市场、中国式创新和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人才战略。很多嘉宾都是将《哈佛商业评论》中国年会当做首发最新管理思想、介绍主要研究的平台。
一、物联网时代的竞争力再造
信息技术为所有产品带来革命性巨变。原先单纯由机械和电子部件组成的产品,现在已进化为各种复杂的系统。在“竞争战略之父”迈克尔•波特看来,借助计算能力和装置迷你化技术的重大突破,这些“智能互联产品”将开启一个企业竞争的新时代,也就是IT技术带来的第三波浪潮。但令波特感到遗憾的是,在这个物联网时代里,大多数企业还都将注意力集中在“联”上,而在波特看来,注意力其实应该在“物”上。也就是说,物联网的真谛在于产品的新能力和其产生的数据所产生的新的竞争关系。因此,企业不应再局限于技术本身,而应聚焦于竞争本质的变化。对此,波特为企业提出了十大战略选择。
二、数字化生存
《大爆炸式创新》一文的作者之一保罗·纽恩斯(Paul Nunes)在年会上表示,“大爆炸式创新”是种战略,基于迈克尔·波特的理论。纽恩斯认为,大爆炸式创新可发生任何一个领域,所以当企业遇到了新的挑战之后,应时刻做好调整自己产品或进入新行业的准备。
三、决胜全球市场
帕勒普教授指出,新兴市场存在巨大商机但却有别于欧美市场,主要体现在客户、竞争和市场背景领域的不同。企业如果能看到细分市场就可以找到更多机会,他认为客户可分为当地细分市场客户、全球细分市场客户和中端市场客户。企业应根据不同客户群体的需求来进行调整业务模式和成本结构,不能将成熟市场机制照搬到新兴市场。
四、中国式创新
作为世界瞩目的新兴经济体,中国急需突破性的创新。中国并不缺乏企业家和市场需求,而且基于中国政府的雄厚财力和强烈意愿,中国完全拥有创新的潜质。如何在复杂的现实中摸索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创新之路是我们一直需要考虑的。
五、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人才战略
无论是国家的发展还是企业的成长都离不开人才,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兴起和以90后为代表的职场新生力量的加入,中国人力供求关系正在发生根本性变化。如何在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现状下,留住高潜力人才是企业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实际上,此次年会中多位重量级嘉宾的演讲内容或者主题在《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早有阐述,本增刊特将年会相关主题文章集结成册,以飨读者。